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财评快手
财评快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19
  • 关注人气:2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官员复出的“两个舆论场”对立

(2014-08-13 16:45:04)
标签:

舆论场

复出

官员

民间

官方

警惕官员复出的“两个舆论场”对立
   被免职官员复出近年来一直是社会聚焦的敏感话题。近日,有媒体历数近年来官员复出现象,梳理2008年以来,引起舆论关注的52起官员免职案例,40名因突发事件被免职的官员中,半数也获相同“待遇”(新京报8月12日报道)。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官员复出并不是全然“无理”而是有凭有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不少地方重新启用被免职官员也就是依据此规定。但是,民间舆论场显然对此不能认同,各种猜测、不满甚至更为激烈的情绪表达,正在造成容易被人忽视的隐忧,那就是官员复出现象背后的“两个舆论场”对立。
  自从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两个舆论场”之后,这一概念已经普遍被官方和民间所接受。而南振中提出,要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更是成为近年来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越来越意识到,“两个舆论场”长期处于人为分裂状态,只会造成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大打折扣,更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严重受损。公众在对官方政策产生排斥心理后,也必然会日渐远离公共决策的参与过程,反而进一步阻碍了其合法权利的行使。“两个舆论场”只会造成官方和民间的彼此孤立,带来双输结局。
   应当说,各地政府对于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重要性已经有了相当认识,也相继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新闻发言人、“官微”以及官网的普遍推行等举措。但是,在官员复出现象中,公众舆论却没有接收到官方有关打通两个舆论场的行动诚意。对于官员复出,往往没有及时的公布其复出原因,让民众了解官员何以将功赎过,以及在被免职期间取得了什么样的工作业绩,从而获得上级部门认可,并给予其复出机会。
   官员复出的原因晦涩不明,掌握官员复出话语权的相关部门又不肯给出任何说明,也许部分复出官员确实做出了成绩,也得到了官方舆论场的认可,因此获得了复出机会。但是,相关信息没有传递到民间舆论场,民众可能会感觉是否因自身的草根性而被蔑视,更因为官方始终缄默而怀疑其藏有更深层次的灰色因素,众声喧哗的民间舆论场因此发声更为高分贝。而始终拒绝回应的官方舆论场一次又一次地错过良性互动的机会,最终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鲜明对比,民间舆论场已经逼近质疑沸点,官方舆论场则处于更为被动的境地。
   官员复出的“两个舆论场”对立,在没有任何交集中扩散着矛盾,民间舆论场的涓涓细流,最终因为不被重视而成奔腾的大江大河,所谓的谣言也随之而来。地方政府舆论场不应有的迟钝、麻木乃至不愿直面民间舆论场,又连带捆绑了政府在相关议题设置、议程引导上影响力的直线下降,哪怕到了后期,地方政府开始着手于官方舆论场的危机公关,试图重新修复两个舆论场的通道,已经关上大门的民间舆论场恐怕也不再提供相应的平台。尤其是在目前官员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类似于被免职官员火线复出的现象,正陷入两个舆论场被割裂后的公信危机中,进而影响到政府法治大局。
    官员复出的“两个舆论场”对立,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每一个复出的官员都无从自证清白而被有罪推定,每一次官员复出的决定都可能会被公众舆论带着“有色眼镜”围观,官员的个体形象、政府的社会公信力都在一点一滴地流失,这需要政府对此重新审视其带来的多重危害性,从制度规范上予以正本清源。让复出官员在公众舆论面前走几步,告知其为何复出的原因,天塌不下来。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