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报名人数连降的“危”与“机”

(2014-06-06 17:04:24)
标签:

教育

高考报名人数连降的“危”与“机”
   中国教育在线4日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在连续下降5年后首次出现反弹,增长27万人,达到939万人,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似乎得到缓解,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已经出现,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特色办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人民日报6月5日报道) 。
   令人吊诡的是,虽然随着高校扩招,录取率大幅度提升,按理说考大学已经成为难度系数很低的事情,但每年对于高考的社会关注度依然很高,学生们为了冲刺理想中的好大学而冲刺,家长们对此的期待与投入也并不亚于从前,近日甚至曝出了某地家长为了孩子高考膜拜“神树”的新闻,可见高考热度并没有太多改变。
   一方面是许多学子和家长对于高考,依然有一种“神圣感”,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气氛浓烈。另一方面则是高考报名人数连降,据分析原因之一是适龄学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另一个原因则是则是部分高校对于考生的吸引力下降。
   实际上,这看似相悖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明确的逻辑关系。考生和家长在乎高考,希望能考上好大学。可是不少考生对此的衡量标准,是因为大学文凭依然是就业敲门砖,好大学则是所谓的名牌学校,但这种标准内在的价值取向,依然是功利化的、是服从于应试模式的。考生到底选择某所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看中文凭的含金量,计算其就业“变现”能力,是否能从中获得更为广阔的人生视野、知识谱系、人文情怀,似乎并不在考虑之列。
   如此明确的比较性标准,自然会让那些文凭含金量不高的地方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受到冷遇。可是,反观那些依然在学生选择序列中优先的所谓名牌大学,是否真的就此高枕无忧呢?除了历史留给自身的牌子资源,政府基于重点优先的各种投入扶持,四年校园中留给学生们的,除了那几本教材,一篇毕业论文外,在通识教育(也即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的教育模式,国内也成博雅教育)中有什么样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培养学子完整的知识和人格有何推动?在国际高校的激烈竞争中,是逐步向前还是退后?
   近年来,包括我国港台地区以及国外许多高校,成为众多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因此,国内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不能躺在历史的荣誉枕头里睡大觉,如果整个高等教育模式沦为“数人头”的无节制扩招、“卖白菜”的书本应试知识灌输,那么高考报名人数连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等教育最终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在莘莘学子和家长的心目中,变成一堆价值不高的大白菜。
    当然,将一切责任归咎到高等教育上也是不恰当的。正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应试教育阴影不散,让教育成为车间流水线,推出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个思维的残次品,许多有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厌倦了这种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延伸,因此选择其他的发展之路。同时,高等教育体系本身也在改革,从高校扩招到部分高校试点自主招生,以及国际教育资源流动趋势的强化,让高等教育间接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和开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发展志向,选择读或者不读大学,读内地大学还是港台地区乃至国外大学,部分学生主动放弃高考,放弃本已被录取的大学名额,何尝不是一种进步的体现?
    无论如何,高考报名人数连降背后是“危”与“机”并存。这会倒逼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内地教育体系,如何真正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精神特质入手,提供更加多元开放的素质教育,注重教育中对于人性和精神的培育,汲取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从而将高考报名人数连降的“危”,转变为“机” 。
毕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