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得等到“水危机”全面来袭才警醒吗
中新社南京5月9日电:江苏靖江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靖江发布”5月9日11时许发布微博通报全市广大市民: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市有关部门己启动应急预案,正在积极处置。因停水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接到消息后,市民开始前往超市抢购饮用水。当地海事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排查污染源,污染主体尚不明确。
因为水污染导致全城停水乃至抢水的危机,发生已非一例.实际上,不断的水危机已经充分暴露出目前我国水资源保护的脆弱性,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就可能带来数百万人的用水安全影响,而在水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必须引发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警醒。
从水危机来看,有内因也有外因,多种因素层层加码下,水生态体系被暴露在岌岌可危之地。发生水危机,一是利益问题,滥用水资源或污染水源的成本高不高;二是社会氛围、观念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总是认为水是免费的午餐,是可以长期无偿使用甚至浪费的,污染一点水没什么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节水、惜水的普遍认可的理念或氛围。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漠视水的价值,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没有对水资源的安全保障,滥用或污染水源就会成为普遍现象。可以说,水危机虽然发生于一时,但对于水滥用污染的危机源早已深埋,污染源不仅是看得见的突发事故或者偶然泄露,更是某些地方政府脑海中的水资源管理思维,是一种不把水安全当回事的畸形发展观。
经历了水危机,可能对于水的珍贵才会刻骨铭心。从总量上说,中国不仅是缺水国度,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更缺的是安全有保障的水。在提高基层政府的水危机意识方面,加大政府的治水责任制尤为重要。比如加大对政府的年终评比考核比例中,水务和环保方面所占的比例,对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进行一票否决。
各种水危机,其背后往往暴露出企业布局、水资源保护等“藩篱”。仅仅倚仗一时的整治,或许能化解燃眉之困,却不能根本上解决水危机问题。防止水危机发生应“内外兼修”,从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应科学规划各地水流域内的重点产业布局。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业,以免对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威胁;建立区域性“污染补偿机制”,例如加大下游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确保上游地区加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违规成本和惩治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并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水污染治理。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运用政策杠杆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污水治理。
在逼近的“水危机”面前,如何治水、节水将进一步考验我们的施政智慧,而如何补好全民“水危机”这一课,更显迫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必须尽早对水资源保护尽快进行完善,尤其是彻底改变以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别再等到水危机全面爆发时才发现,自己的最后一滴水来自眼泪。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