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癌症”叫环境“不治”
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记者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在广东,每死亡5人,就有1人死于癌症,癌症已成为广东居民的首位死因(广州日报4月15日报道)
。
一叶知秋,在全国环境污染现象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广东癌症扩散状况如此严重,其他地区也可想而知。专家分析,由于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变化、精神压力、心理压力等原因,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些因素是我们个人主观可以去改善的.比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变化,少抽烟酗酒,作息安排科学化,饮食结构更合理,多锻炼,等等,这样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亚健康状况.而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一方面当然来自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心理自我调适,更加豁达乐观.
但是,有些因素则是个人无法去改变的.环境污染就是最为明显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发达,但也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环境污染.土地污染,食品污染,空气污染,污染几乎无处不在。而这也绝不仅仅是广东一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事实上,环境污染已经从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散,以这两天兰州水污染事件为例,在这里为大家补充有关苯超标水的危害:“苯”,俗称天那水,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蒸汽有爆炸性,对身体的危害归结为3种:致癌、致残、致畸胎。据媒体最新报道,兰州市民或已饮8天苯超标水,那么,究竟有多少人会因为这8天的苯超标水饮用,而在身体悄悄种下了癌症病灶?或许目前还无法显现,但终将以一种更为长久的创痛,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不能让癌症变成一种社会病,这也意味着不能把环境污染变成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必须彻底反思唯GDP的发展模式,需要下大力气告别那种粗放式\以污染为代价的政绩思维,需要把环境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头号目标.
各地政府应当把民众健康和生命保障,作为不能逾越的发展底线。
但是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自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急待改变的是环境治理中政府一手主导的单一路径,发动民间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是多年口号,然而民间环保团体身影虽然活跃,但在具有决定性的法律博弈平台上依然显得孤单,它们没有参与相关环境保护决策的机会,没有办法代表公民提请公益诉讼,无法通过法律赋权从而对地方环境治理一票否决的监督倒逼,民间团体的发展瓶颈也折射出公民的环境维权困境。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环境污染如同癌细胞一样肆无忌惮地蔓延,社会肌体也就迟早会被吞噬。
有一种“癌症”叫环境“不治”
,这就要求解决政府部门监管无为以及谁来监管政府部门两大关键命题,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各类环境冲突事件,比如已经符号化的PX项目,恰恰说明正常的、有活力的社会环境治理生态,应该有利于培育政府监管与民间参与的平衡,培育民众依赖制度正当维权的自信与理性,否则民众就可能会以过激方式来表达另一种诉求,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升级和环境“维稳”成本居高不下,这难道不是又一种不容忽视的管理“癌症”?而只有充分向民众赋予参与和监督环境治理的权利,大力培育民间环保团体的成长,才能会同政府监管,共同成为破解环境污染变成“癌症”的社会解药。
毕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