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医疗机构放开价格要带动医改
(2014-04-10 11:29:28)非公医疗机构放开价格要带动医改
更为关键的是,因为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看病难和看病贵成为公众难以忍受的常态。根据数据显示,1990~2002年这13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各部分绝对值都有所增长,但卫生总费用中各部分比重的变化却是不一致的。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2年的15.2%,下降了9.9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由39.2%下降为26.5%.下降了12.7个百分点;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由199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35.7%增长到2002年的58.3%,上升了22.6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2000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191个国家中排名141位,仍属低下水平。并且,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这直接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公立医院因为财政投入减少,走上以药养医的路径依赖,造成公立医院看病费用并不比非公立医院低。二是民众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医疗公共保障,必须将越来越多的收入用于看病,由此造成民众面临的困境,就是公立医院资源有限,而如果选择去非公立医院,同样担忧承担不起放开的医疗费用。
由此看来,非公医疗机构放开价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医疗行业继续维持这种公共低投入、人均保障低标准的模式,那么非公医疗机构要么因为价格放开而门可罗雀,要么为了维持生存,表面维持原价,暗地里则通过其他途径宰患者一刀。非公医疗机构始终无法走向服务换取市场的良性循环,更谈不上成为公立医院之外的重要市场补充。
因此,非公医疗机构放开价格要带动医改加速。医改一方面要厘清公立与非公医疗机构的边界,非公医疗机构放开价格,意味着与公立医疗机构之间理应形成错位竞争——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基础医疗公共保障,非公医疗机构则服务提供差异化多元化服务供患者选择。另一方面则对前者通过直接接受政府补贴,以及医保结算,从而为患者提供相对价格较低的医疗服务,后者则以市场化定价为主导,走服务优质化从而吸引高端客源,这也是国际通行惯例。
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