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新月异的产业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首先转变视角和思维方式,学会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世界看中国,按照全球化的背景来重新规划企业战略、业务结构、盈利模式、资源配置、增长方式等。前三十年,中国企业打工,海外资本当老板,日后,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加大,中国企业会有当老板的机会。不管中国企业是否走出去,都无法回避国际化这个课题,也许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尚没能力全球化(Globle),但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面对国际化(International)。
有人认为,我们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是输在人才上,其实不对,主要还是输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因为,没有真正的人才管理理念,没有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单等着是出不来真正的人才的。就算是优秀的人才,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环境,招来了也很难用得住。反过来,有了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刚开始不是人才的,也可能变成为你所用的优秀人才。
看CCTV2对话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观众提问带着明显的中国思维框框,比如,提问中希望美国政府对某方面事如何如何,可在美国,这些事根本就不归政府管。中美两国政府定位和职能有显著差异,美国是小政府大社会,而中国政府管的事情要比美国政府管的多得多,中国观众会用中国政府职能定位框定美国政府应该如何。这其中不仅有文化差异,也有国体、政体、宗教、观念、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差异,相互了解不够,彼此就会用自己习惯的角度和方式解读对方。在场的观众是精英人士,理解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理解偏差就更大了。可见,对话交流,相互了解,是多么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