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2015-02-12 08:07:53)
标签:
经典文化杂谈 |
100、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在此之前孔子一连评论了7位学生,但对子路的评论并不全面,只是一个插曲,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孔子觉得想遁世时会跟从自己的人也许只有子路了,因为他的勇武甚至超过了自己。再联系此则孟武伯求贤,第一个就问到了子路,孔子在此对三个学生都进行了正面评价,对子路的评价最高,可以统率一个千乘之国。由此进一步证明“无所取材”绝不是批评子路除了勇武一无所取,也绝不是说子路无法决断、裁决,否则怎么能胜任千乘之国的统帅?看《论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全面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以及此人的生平、此事的历史背景等等,决不可断章取义,各自为政,否则必将曲解《论语》、冤枉孔子、贻误后人。
孟武伯前面介绍过,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季氏权臣之一,曾问孝于孔子,是鲁国实际的当政者。他看上了孔子的几个学生,想请他们帮助处理政事,也了解孔子学问的中心是“仁”因此向孔子询问几位学生的修为,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有求贤之意。他第一个问到的就是子路,可见子路当时名声之大。
孟武伯向孔子询问子路的修为是不是达到了“仁”的境界,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再追问,一定要问出个子午卯酉。孔子回答不知道也许有三层含义,第一孔子不愿学生为季氏卖命而推脱不知道;第二孔子谦虚地说不知道,不能自夸学生的水平;第三子路的修为在孔子眼中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委婉地回答不知道。孟武伯非要刨根问底,孔子只好抛开仁德而讲他们具体能胜任什么工作,也算正面直接告诉孟武伯需要的答案。孔子说,仲由可以管理一个千乘大国的兵赋、田赋,也就是可以做千乘之国的三军统帅,至于是不是到了仁的境界,我不知道。孟武伯第二个问到了冉求,冉求在《八佾》中也出现过,他当时是季孙的家臣,孔子说,冉求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规模的国家的行政首长或百乘那样规模的大家族的总管,至于他是不是到了仁的境界,我不知道,说明冉求由行政首长之才。第三个询问的是公西赤,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少孔字42岁。孔子说,公西赤锦袍玉带立于朝堂,风度翩翩,善于迎来送往,接待贵宾,有外交之才,至于他是不是到了仁的境界,我也不知道。
可见孔子对“仁”的要求之高,弟子们虽各具材质,在某一方面都堪当重任,然距离孔子“仁”的要求都还有所欠缺。是孔子苛刻,还是孔子严厉,孔子的学生中就没有人够得上“仁”的要求了吗?有,让我们接着看,谁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