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
(2015-01-12 15:55:55)
标签:
文化经典杂谈 |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丞相,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传世,留下“管鲍之交”一段佳话。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管仲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使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即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此后,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孔子对管仲很是佩服,曾经赞叹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不知天下还要乱到几时。
孔子生活的时代比管子稍晚,管子死后111年孔子出生,孔子对管子的功业很是赞叹,但也对管子提出了批评,认为他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却未能引领桓公走入王道,确显管子器局还是小了些,没能胸怀天下,还不算治世通才。这时有人问,管子的俭德如何?他是不是节俭,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够不够称为“俭”?要了解俭德,再认真学一下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单指生活上的节俭,还指思想、工作、作风等处处节俭,说话言简意赅,办事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孔子举例反问道,管子在家中建有三归堂,生活奢侈;在公共制度上不能做到扼要统筹,常常因人设事、因人设官,造成机构重叠,这样怎能算是节俭呢?又有人说,那管子应算知礼懂礼吧?孔子认为管子虽然算得上是一位大政治家,但在个人修养方面还有欠缺,不能担负起引领历史文化的重任。他举例道,齐桓公在大门外建立屏风墙,管子家门外也树起屏风墙;齐桓公为了接待诸侯国君在家中设有反坫之台,管子也在家中设立反坫之台。这能叫管子知礼懂礼吗?
中国古礼,只有诸侯家的门外才能树塞门,只有诸侯家中为了外交礼节才能设反坫。塞门其实就是影壁墙,一般古代官衙门前均设有影壁,有四句话已流传千年常刻于官衙的影壁之上“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小小的街办事处门外还有一影壁,后来就拆除了,原来的平房也因修快速路拆除了,如今早就建起了新的办公大楼。反坫,就是诸侯在家中接待诸侯国君、使臣等谈判、接待用的,大臣家是不允许设立的。即便管子功大,齐桓公允许,管子如果懂礼知礼也应力辞,岂能接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