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2010-09-16 10:15:49)
标签:

青岛第一体育场

天泰体育场

汇泉湾

沈君复

沈鸿烈

体育

分类: 保存的体育场馆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1933年10月,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第一体育场举行

    1932年冬始建,1933年7月建成,青岛工务局体育场建筑委员会设计组根据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提供美国洛杉矶体育场图缩比例后参考设计,青岛华丰恒营造厂完成大门工程,青岛天泰兴营造厂完成自来水管和下水道工程,上海馥记营造厂完成运动场主体工程(看台与跑道)。全部工程造价预算为146582.02元,后经几次追加,工程决算为192618.10元。体育场的设施设备、施工质量为30年代中国一流。 

    田径赛场内部安排长105米,宽70米的足球场,各项田赛场地均配置其中,标准400米跑道为兰曲式,弯道6条,直道8条,跑道外为草地及看台。

    看台外圈长590米,内圈长为540米,配置东西向对称观众坐席15级,每级高0.42米、深0.75米,可容纳观众1.5万人以上。看台为砖墙承重的混合结构,看台下供运动员休息之用,计有运动员休息室32间、浴室4间,男女厕所共8间。

    看台东西两面分设司令台和贵宾席,贵宾席可容纳近百人。体育场设观众入场门11个,运动员入场门2个,看台内圈中设运动员出入口4个,做到了观众与运动员的分流。

    体育场大门为三层,第一层为大门通道;第二层为会议室;第三层为办公室。入场门为2个拱形门,门楣用崂山花岗石,墙面饰以水刷石。场内引自来水浇灌草地,用明沟和雨水管解决场内的雨水排放。

    青岛拥有第一个体育场,有两个无法绕开的重要历史人物,一个是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一个是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这里先说宋君复。1932年,在张学良的资助下,时任东北大学体育系教授宋君复,作为教练带领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奥运会。宋君复是个有心人,时刻心想振奋中国的体育事业,在美国期间,考察洛杉矶奥运会的体育设施,回国时带来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资料和照片。他回国时,由于东北已被日本占领,宋君复不愿回东北,他和同时在东北大学体育系任教的郝更生夫妇一起来山东大学任教。
   1932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第16届华北运动会上,作为第16届华北运动会青岛代表团教练,宋君复还担负着市长沈鸿烈安排的一个任务:把17届华北运动会的帅旗扛回青岛,争取第17届华北运动会来年在青岛举办。当时的青岛是直辖市,之前从来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能。可是,主办方还是把举办权交给了山西太原。1933年夏天,山西突然发大水,到了7月份,太原城的大水还是没有排出去。1933年10月,华北运动会没有在山西太原,反而是在青岛拉开了帷幕。

    一场洪水把太原的承办权冲掉了,青岛市政府特批了760公亩土地,体育场观众容纳人数为15000人,目标锁定华北之最,限期三个月完成。

    当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迎接运动会,召集了教育、工务部门设计人员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市体育场事宜。宋君复在筹建体育场的商讨会上,展示了携带回来的洛杉矶体育场图样,几经讨论研究,决定采用洛杉矶体育场的样式修建,青岛体育场按此图样四分之一的比例缩建。场址选在山清水秀的汇泉村前,体育场建成后枕山抱海。

    体育场建成后,沈鸿烈在体育场北门楼题名“青岛体育场”,并刻碑石镶嵌在城墙上。

    第一体育场建成以后,成为青岛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瑰丽图景,支撑起青岛蒸蒸日上的体育运动事业。作为唯一的市级中心体育场,建国后,曾为各级运动队甚至国家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它还保持和创造过我国大众体育的最高纪录,1991年被新华社等15家新闻单位评选为当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为青岛赢得过诸多的荣誉。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早期体育场照片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1971年的青岛第一体育场

    2003年,体育场进行重建,新体育场风格与原体育场相仿,因此,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保留,甚至没有保留下最具特色的北门办公楼,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毕竟留下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体育场所,为周边社区居民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体育场占地面积10382余平方米,设计使用寿命是一百年;可以保证全年全天候使用。可承办足球比赛、田径比赛、橄榄球比赛、曲棍球比赛等赛事,天泰体育场仿城墙式的外观保留了原体育场旧有的风貌,高度增加,并设置了雨棚。看台共安装了20525个玻璃钢材料的靠背式座椅,比原先增加了5000多个,其中主席台座位450个,根据不同的区域选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看台20排分为11个区,看台共有 22个观众通道。同时,增设了喷灌、照明、大屏幕和扩声等专用设施设备。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改造后体育场全景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期间,体育场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足球小组赛、1/4决赛(7月22日-28日),女子足球小组赛、1/4决赛、1-4名决赛(10月17日-27日)。

 

背景: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青岛汇泉湾整体效果图

保留的体育场馆(9)----青岛第一体育场
汇泉湾的海滨浴场

    2003年,青岛市政府出台了青岛汇泉湾改造工程整体方案。改造方案首次采取显山透海、配套完善的充满人性化的现代设计理念,力求把这里建成亚洲一流的“城市客厅”。

    在汇泉湾地区公共空间改造规划的设计中,试图用海水浴场区、主题景观区、第一体育场及周边区、体育运动区、老人儿童休闲活动区、绿化景观区和娱乐餐饮区这七大功能区重塑这一地区的形象。这些区域将在呈现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彻底改变现在汇泉湾地区功能模糊的状况。
  汇泉湾改造工程遵循了地上建筑以“减法”为主、地面绿化以“加法”为主的原则,拆除了山东外贸综合楼、一浴更衣室等建筑物。站在“客厅”里,北望是小鱼山、太平山,南望是沙滩和大海,“显山透海”的特点非常鲜明。

    对第一海水浴场的改造突出融入自然的海滨特点,浴场更衣室由原来的三排改为一排,使沙滩面积增大1·5倍。固定更衣室利用沙滩与路面的地形落差建成半地下式,顶面与路面相平,屋顶设计成林阴步行道,这样一来,从沙滩上看,更衣室有两层,而从广场上则可以毫无遮拦地直视沙滩、大海。在配套上,首次采用红外线监控手段范围可覆盖整个浴场区域,室内冲水采用电子感应式淋浴器,既方便又节水。
    以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汇泉湾广场,在保留体育场、体育馆之外,增加了大量的户外公共体育运动设施,将建设一片小型比赛足球场、十片五人足球训练场、五个篮球场、三个排球场、一个门球场、四个网球场并增设大量健身器材。为了节省地上空间,在广场局部地区将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体育设施、地下商业餐饮网点等设施作为配套。

    汇泉湾改造工程方案是从4家境内外世界一流水平的设计公司提供的方案中择优选出的。

    无疑,保留了具有七十余年历史意义的体育场,为汇泉湾改造注入了浓重的历史因素,凸显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为符合汇泉湾以休闲体育作为亮点的设计理念。只是体育场有点徒有虚名了,2万人的规模和体量也显得有些突兀和过分突出,让休闲的概念谈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