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人才-大学 (一)

(2008-05-28 09:09:19)
标签:

教育

分类: 老留学感言
说到留学美国,自然联想起“教育、人才”这两个对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问题的词。可是今天咱就犯把傻,来唠叨唠叨这不成问题的问题:教育是什么呢?人才又如何定义?一不做、二不休:,再进一步问一句:“大学”又是什么?

其实,回答上述问题已经触犯了“爱国人士”的神经。可是,关于教育、人才、大学等概念,如果我们彼此之间能够建立起一个共识,那么,我们的思想交流才能畅通无阻。我也可以避免被扣上欺世盗名的罪名。

首先,什么是教育呢?甭说那些绕口令。对于本人,教育:是一种人类行为;是人类将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播、传承的行为。其它动物是否也有教育行为呢?可能有吧。至少,我家院子里榆树上和葡萄架下的鸟儿;又或是松树上一窝窝的灰鼠;老家伙要等小家伙能够自立才离开。至于,那些老家伙是如何教育小家伙的,我可就说不上了。或许,动物行为学家,能够给出更权威的答案。我想,关于教育的定义,您不会与我有太大的出入。教育就是将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知识通过书、语言交流等方式传播出去;或是将以前的知识、经验、技能通过书等各种媒介一代代流传下去。正是由于有效的教育行为才促进了人类的知识积累,使得人类避免了重复的社会实践。

不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部分有心人赋予了教育一些特殊的涵义,使得教育的本意被忽略了、模糊了。并非只有中国使得中学成为了大学的预备役。英国的教育产业化使得教育成为了文凭的获取。IB,A-LEVEL这些中学文凭,除了是用英语教学之外,就求同教育而言,与中国的重点高中教育相比相差甚远。但是这些标准文凭在英语的外衣包装之下,风靡全球。剑桥的各种证书更是成了能力的代名词,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讽刺的是,有些部门领导竟然看懂了教育产业化窍门,也推出中国式的各类证书。

传统上,考试是中国人的强项,但是能力就不见得了。我们考秀才、举人,让社会上有“才能”的人来帮助“黄家”治理百姓,可谓是善善之举。结果呐?我们的留学生TOEFL/GRE分数之高,令美国大学教授赞叹不已,结果呐?SAT考试也会是一样,成为另外一个让老师(包括本人),家长和学生煞费苦心的热门考试。为的是什么?-成为人才!

关于人才的定义,那可就难说了。弄不好,我可能会失去您这位读者。不过也有可能让我们成为知己;所以,我还是决定奉献自己一点拙见:人才:是具有某种能力的人;是人类所从事的某项活动领域,在一定范畴内的合格人选。我在此说是在一定范畴内的合格人选范畴是时间、和地域等客观条件所组成的一个人才挑选范围。合格人选,不是最佳人选,更不是领袖,也不是领导。“合格”一词让我感到难堪。因为,我不知如何来定义合格。合格的定义,对于您、我、或是他可能全然不同。因而,人才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例如:对于父母,人才的定义,与社会关于人才的定义可能就会有出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为所谓的“人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正直、聪明、专业。其实,父母希望自己儿女有钱是因为他们认为有钱可以使自己的儿女幸福、正直、聪明、专业。不信您就作这样一个假设问题:“如果您只提供两个选择:一、幸福、正直、聪明、专业;二、有钱。您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做一个幸福、正直、聪明、专业的人呢;还是一个有钱人?”十之八九的父母会选择前者;剩下的一位会骂您缺德:为什么将有钱这么好的东西与幸福、正直、聪明、专业对立起来。如果是又有钱又可以幸福那不是更完美吗!社会会同意父母的定义吗?显然不会。社会并不关心个人的幸福。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可能只是勤奋、专业而已。对于人才的定义,个人也许都没有发言权。否则的话,那就更热闹了。

“教育”一词的英文“EDUCATION”,恐怕是路人皆知。可是,说实话,我搜肠刮肚也没有想出一个可以与中文“人才”完全吻合的英文词汇。暂时,让我们放“人才”一马,先来讨论什么是大学。大学:是种机构;在这种机构中实现教育行为。美国的大学不是“培养人才”,而只是提供教育。并且对受教育者进行合格考试。合格者准许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博士学位(DOCTORATE DEGREE)。如果,您不同意我对大学的定义,那也是情有可原。因为种种原因,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学的确从来也没有本本分分地从事教育一职。暂且不说历史,就说现代的大学:自身为了生存,兼职做生意,搞起“科学研究”的比比皆是。美国的一些公立大型大学,甚至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就只好退居二线了。可是,如果我们能妥协一点点,那么,教室里的教学,加上实验室里的科研,未免不是一种更加有效的知识传承、传播(=教育)的方法。当然,这样一来,在开发、及科研中,知识的商品化、与知识的创造恐怕也要列入教育的范畴了。也许这样更好,还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好。至于传播一些不是科学的“科学”那更是由来已久;甚至,这正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关于这一点,有机会再论)。

在中文里,我们说大学培养人才,而不说培养学士、硕士、博士。所以,“人才”看来是在学位之上附加某种条件之后的产物。那又会是什么条件呢?看来,对于“人才”我只好“不求甚解”了。因为,高深莫测的得道高人会告诉我们:

“人才”=“合格人选”=“受过良好教育”+“道”

中文中的“人才”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待、评估人的尺度。受教育只是说某人得到知识、经验、技能,并没有说一定要进入大学才是接受教育。例如:某人具有天生的才能,我们就认为他是“天才”,或许再加上一点自我教育什么的。那么什么又是“道”呢?由于“道”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微妙的、不可言传的瑰宝;如同西方人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艺术”(Arts)一词,实在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定义。至于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人人争着定义“艺术。”说来说去,也还是一个绕口令。所以,我还是“不求甚解”的好。但是,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人才一词的社会功能。

例子一:一位甲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成为单位的劳动模范。人们会说:甲大学培养了一个人才。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并不知道该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可能马马虎虎,也说不定。

例子二:一位乙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领导工作岗位上贪污受贿,成为阶下囚。人们会说:乙大学培养了一个败类。看来“败类”与“人才”是一对反意词。同样,乙大学的这位大学生的在校成绩也没有列入是否是“人才”的考虑之内。

例子三:一位丙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某项世界级的竞赛中名列前茅。人们会说:丙大学培养了一个人才。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并不知道该大学毕业生的人品。可能不错,也可能一般,甚至很糟;并没人在意。但是,是不是人们就不计较了呢?恐怕不径然,只是人们作了个假设:并非假设此人古道热肠;而是假设此人的人品在某种范畴之内是可以接受的。

通过上诉的举例,您明白什么是“道”啦?找到了“道”的内涵吗?说实话,我也只是朦胧中感觉到“道”是一个“马后炮”、是暂时的状态、是动态的与唯心的社会标准。没找到感觉?那好!让我们来举个例子;看看孙子兵法中,孙子对兵法中的“道”是怎么样定义的:“道者:可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畏也。” 当然,军事上的“道”与培养人才的“道”是此“道”非彼“道”也。不过,叭嗒叭嗒,品尝一下兵法上“道”的滋味,是不是个“马后炮”?是不是暂时的?是不是动态的?是不是唯心的?是不是一个社会的标准?如果,哪一点您没有品出来,千万别找我;因为,对于“道”,我也是百品不知其味。“道”的开山鼻祖老子对“道”的定义那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还是不要愣用什么定义之类的东西来生搬硬套了。

既然“道”是如此的难以言传,而大学又不安分守己于“教育”,总是不自量力地培养“人才”。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

让我们来作一个反证:假设我们的大学是合格的大学,真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才”。那么,由于人才是在某种范畴(时间、空间、意识)内,从事某项工作的合格人选,我们的社会应该有几千万,甚至上亿被培养过的适合做各项事业的人才。那么“人才”可谓是遍地开花、随处可得了。非也:大者,我们找不到合格的政治家、行政管理人材、企业家;小者,我们难得一个尽忠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的教师、不蹲在国际场所的旅行者、不随地吐痰的公民。企业家的头如同韭菜一样,砍了一茬又一茬;官员的乌纱帽摘了一批又一批。那么结论自然是,大学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更谈不上“人才”。

问题出在那里呢?是大学的教育失败了吗?是大学的培养人才方法不当吗?回答这些问题的确超出了本文的范畴。可是,既然大学培养不出人才,那么,作为家长、作为学生,又为什么打破头也要将自己的儿女、或自己弄进大学、甚至名牌大学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被培养的结果:做官,很可能是贪官、经商,弄不好是奸商吗?这样的“人才”是做父母渴望的吗?

我们抱怨社会不公、人心不古、经商环境不佳、整体经济效率低下。是谁的错呢?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儿女生活在一个:公平、文明、轻松、富足的环境下呢?进一步,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女使之成为真正的“人才”,去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合格的官员、正经的商人、或是一位称职的公民。没有称职的公民,哪来的合格的官员、企业家、警察、教师、领导……

今天,我们吃致癌的海鲜,是因为我们昨天污染了河流和海洋。在今天的环境下,让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难;一个堂堂正正有知识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难。而只有,有了一代堂堂正正的人,才能吃上没有孔雀绿的鱼、没有鹤顶红的辣椒酱。

现代的大学教育真的那么糟糕吗?在过去三百多年里(北美洲的大学教育出现在美国建国之前),美国的大学教育又是如何发挥她的“培养人才”的社会作用呢?为了描述清楚美国的大学教育,恐怕我们要南辕北辙、绕上一点弯路;先来描绘一幅历史画卷。让我们沿着历史的痕迹,看一看美国大学的发展过程。(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