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英语的奥秘2·李嘉玉

(2008-02-03 15:19:37)
标签:

李嘉玉

美国

大学

留学

sat

教育

分类: 美国高考SAT篇
学习英语的奥秘2·李嘉玉
 

    在前面谈过,汉语的声音多(1700多个发声),而英语是发音少(400左右)。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来组合成词,表达不同的意义;英语是没有字的概念,只有标识发音的字母组成的词。所以,设想一下,如果汉语和英语都没有读写,而只有听说。那么,汉语光是单一音节就能表达1700种事物;而英语就不同了,由于发音只有400个,为了区分1700个事物,单音词只能表达400个,还需要双音词1300个。汉字是在1700个发声之上,每个发声又有几个同音不同意的字,结果就有两、三万个单字可供使用。在农业社会,这些字及由一些基本的字组成的少量词已经足够中国人在文化、生活、及生产上信息表达的需要。而英语没有字,那么,每个词就只好由代表不同发音的字母组合,自然就要有大量的词汇。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其英语词汇可能没有多少相关性。例如:我们中国人说:“地”、“地球”、“地理”、“地铁”;美国人说:land,earth,geography,subway 。从外表上看,上面的三个汉语词汇的意义与“地”字息息相关;而英语的四个词是完全独立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的英语教育和学习出现偏差。包括一些从事英语教育的人也以为:学英语、学英语,只要弄懂语法,加上一些基本生活词汇(象汉字一样)就可以望文生义。大错特错也。

 

     中美两国的大中学生之间,最大差别在于生活英语之外的科目上,如: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等。由于没有用英文学其它文化课,套句中国话讲:就是不识“字”,或者说:“没文化”。结果:我们学生不得不套用汉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内容;与美国人交流那就一定是鸡同鸭讲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作者无论如何学,到了美国,和没有文化的人相差无几。印度早年没有足够的师资,高中生每天只能用英语上半个小时的文化课。尽管如此,对于他们后来上大学(使用英语教育)及到美国留学、甚至直接就业做了良好的铺垫。

 

    光是在课堂上学英语,而不在生活上与工作中使用英语,那么即便是天才也枉然。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在多领域加以运用。只有极大限度地使用英语思维、听别人说英语、用英语与人交流、回答问题、填写各种表格、读英文书、用英文写大量的作业、报告、短文。

  

    说不如听。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language skills, you'd better listen up. 那么如何做到“听”英语呢。First of all,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首先,你得集中注意力)。英语其实是一种密集性的学习,学英文和运动训练一样,要让自己沉浸在英文的环境中去学习英语,才能最恰到好处,最有用。

 

    忘记考试!说来轻松,其实不然。如果科学能够发现各民族的考试DNA,那么中国人的考试DNA一定最发达。考试可以是一块敲门砖或是检测学习英语的效果独家秘法。就是不能成为奴役一代又一代的枷锁,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可是,对于个人作为应试者,即使是要弄到一块敲门砖,本作者也建议您一定要找到一个高效率的办法。千万不能成为英语考试的瘾君子。在美国流行的英语考试SAT及TOEFL都是一些盈利公司想出来赚钱的高明办法。在美国,大学、家长和学生对SAT考试的反感与日俱增。可是,由于进入著名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学生准备SAT的时间也就是一代更比一代长。所以,您为了进入美国最好大学,复习SAT考试我不但完全理解,还要帮您花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来实现目的。如何复习SAT考试,详情请参阅<读大学在美国>的第五至第十一册。

 

    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如果要学好英语,就一定要用英语学习一些文化课。这不单是补充一些科技知识英文词汇,还可以锻炼英语思维、口语交流技能、书面英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成绩),也就不会再有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在美国也就不会在英语方面吃亏。详细的学习方法请查www.usadaxue.cn,或参考有关谷天田出品的英语双语教学多媒体系列。

 

    对于其它成年人:使用英语、多使用英语、再多一些使用英语是掌握英语的最佳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