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宏:主题创作可以写得诗意丰盈(载今日《太原晚报》,存谢!)

主题创作可以写得诗意丰盈
梁志宏
“锦绣太原·一诗一图”专栏今年元月初在天龙副刊开设,太原诗词学会光线诗社作为合作方,发动诗人们积极创作供稿,至9月20日结束,共有35首诗作和精美照片见报,成为副刊文苑版上一个亮点。山西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给予学术指导,晋祠稻田书院通力协助,主办方进行了评奖与颁奖活动,可称完美收官。
这是一次呼应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的主题创作。诗人们紧扣“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宏大主题,诗意地抒写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情向往、标志性建筑和新发展成就,显示出蓬勃的创作姿态和诗艺水平的长进。我从中感受到,遵从诗歌艺术规律,开拓广阔的诗艺空间,主题创作同样可以写得诗意丰盈。现对这次创作的优秀成果及特征作一概述。
一是对历史遗存时代风华融入个人体验,力避空泛化。朱鸿宾写的《在青龙古城,为一座晋商雕像动情》,聚焦青龙古镇一处晋商牵马行走的铜雕,想象“北去几千里,仍有雨雪纷飞/山重水复荒野大漠风尘弥漫”,作者为之而动情,“合一幅影,领悟三百年前/一支商旅的风雨兼程和坚韧”,由点及面主题得到了升华。笔者《春风吹度石岭关》一诗,以一年一度石岭关下信鸽放飞传递春消息为引,铺开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的画面,最早对省市这一宏大战略部署作出诗意回应。杨丕梁的《车行太榆路》,从一条路上的感受抒发太原晋中“兄弟城”的情怀。甲子的《双塔顶上眺望》,好在选取了登塔环望的视角,“眺望园林森林层叠给城市披上绿装/仰望高楼巨厦抬高了城市的天际线”,呈现出古城太原的沧桑巨变。韩焕如的《元宵帖:钟楼街记忆》、赵国增的《品读太原古县城》、马坤茹的《汾河晚渡》等,也都以不同场景抒写了新时代人民生活的美好。
二是注重审美转化和意象表达,力戒概念化。赵少琳的《春节,是一个发芽的节日》,避开了节日诗的老路子,以鲜活的意象给读者以新鲜的感染力。申有科的《太原森林公园》则以密集、恰切的意象和隐喻手法,呈现出森林公园“远观近看”的图景,“是金山的一个偏旁/是银山映在湖里的倒影”,形象地诠释了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郁芳的《窗户上的花朵》,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一对母女年年贴剪纸迎春的喜悦。柳依然的《天龙山“网红桥”》,从巨桥“摩天凌云的姿势”,联系到命运的旋升与通达,“让一座桥成为一种象征/让每一次拜访成为一种超越”。
三是追求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和美学意味,避免同质化。获评一等奖的荫丽娟和李伟的诗作,分别呈现了女性柔美和男性雄劲两种美学风格。丽娟的《天龙山佛首回归》,抒写重大事件笔下举重若轻,失去与归来、劫难与荣耀,在历史沧桑感中透出哲学意味。“从最近的一道龙脉起伏中归来”,不仅喻指天龙山,也寓含了中华民族龙脉的深意。李伟的《太原北站编组场》,以铁路诗人独到的体验和手笔,描绘出编组场上煤炭与钢铁集结,“铁轨上闪耀的光芒在尖叫”,烘托出铁路线上“大物流”热浪澎湃的气象,极富感染力。女诗人郭卿的《每盏灯都有各自的良辰美景》,兼备语境的开阔与细腻,既写出元宵节十里春风满城花灯的奇丽景观,又有“每碗汤圆里煮着母亲的祈盼与叮咛”人性化的描写,同样引人瞩目。王立世以口语诗成名,《第一次乘地铁回家》好在回家的视角富有新意。老诗人孙映的《滨河自行车道》收放自如,语言老到虚实相映,且透出几分智性的机俏。
载《太原晚报》2022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