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释二条

(2023-03-07 08:17:24)
标签:

情感

文化

信仰

历史

分类: 神学

1.2.17.3【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拿着你先前击打河水的杖,带领以色列的长老,从百姓面前走过去,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

击打磐石出水——少年态,叩问磐石,寻求真理里的答案。少年人的标志是独立从事实和真理寻求真知。若教育系统不能培育这样的生命能力,族群向真理而言就成为“石胎”。没有真理之子(橄榄栽子),而寻求民族的长远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把相对的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绝对化,乃是自断民族的未来,因为这样的族群难以培育出在前沿作求问的真理之子,这样的民族怎能有可持续进步呢?只能是或循环、或倒退、或灭亡了。

 

1.2.18.25-26【摩西从以色列人中拣选了有才能的人,立他们为百姓的首领,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他们随时审判百姓,有难断的案件就呈到摩西那里,但各样小事他们自己审判。】

这样,以色列与当时各族就社会运行(社会体制)而言,迥然有别:前者已然作出行政与司法权的分离并行,而其余各族大多与但支派(该隐系的拉麦)相仿,族长兼有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就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又作王又作祭司,因为过分的权力集中,与其生命难以调和——其生命不配有这样的权力,所以这样的设置,对族群而言风险极大,族长的罪行或病态难免将族群带向深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筑园记24
后一篇:祁山遗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