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城之门
2022-04-08 14:10:58
标签: 历史 文化 信仰
那城之门
——文明建设之门径概述
1、认识时代
俄乌战争已有月余,美国的佩洛西准备访问亚洲,据闻有访问台湾的计划,中国之路何在?要确立中国接下来要走的路,先要认清时代,正所谓“时代是出卷人”,那么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又出了那些题呢?
这里认为中国正行走在由前现代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路上,秦汉至清王朝,中国文明大致是周期循环,可称之为家天下的前现代文明;清末至今走上向现代文明行进的路上,但是因未从门而入,尚在城外绕行。
民国时期,未能建成现代文明;改开至今,取得了一定经济建设成果,但是如何接下历史之匙,进行今后的建设,则先要明确前现代与现代之分别,以及现代文明当是怎样的光景,并我们如今的光景如何,免得南辕北辙。
2、绕行之因
从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是从前文明向现代文明行进之始,清末之志士未尝不想建设现代文明,有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当时之口号,建立北洋水师、修铁路、建立民族工业体系等为时代特色,然而“甲午”之战,宣告了这一文明建设之方略行不通,所谓文明不是枪炮、工业,这些本是文明之末,末由本生,无本之末,乃是死的。
民国至今,并未能实现当年孙先生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之理想:为救亡所困、为时风所逐,一路忙乱至今,未曾认识文明建设规律,也未曾按着文明建设之正确路径行进,所以仍在绕行。
3、文明之本
文明之本乃是族群所信、所住、所行之道(理念体系)。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理念基础决定文明秩序,乖谬的理念体系,建立的是乖谬的文明,社会之运行就表现出乖谬的病态,这是20世纪许多民族实践所证实的,也为我们的实践所证实。欧美现代文明之所以建成,乃是根植于基督教信仰及启蒙运动先哲所阐述的文明秩序理念。
所以,寻得更坚固、更广阔的理念根基,才是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4、入门之径
寻得更坚固、更广阔的理念根基,以最小之代价入门建设,要按着文明建设(生成)之规律建设才有可能。(理念体系、人、法律、文化政治经济关系等)
5、拦路之石
“文明之本、入门之径”所言不过是理想型,真正的建设之路,必然会有各样征战、或遭遇社会运行溃败等不确定性状况发生,这就需要上下配合,有紧有松,有堵有疏,消解应力峰值,平稳度过危机,然后持定理念所绘之图景,继续前行,就必可入门进城。
那城之门
那城之门
——文明建设之门径概述
1、认识时代
俄乌战争已有月余,美国的佩洛西准备访问亚洲,据闻有访问台湾的计划,中国之路何在?要确立中国接下来要走的路,先要认清时代,正所谓“时代是出卷人”,那么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时代,又出了那些题呢?
这里认为中国正行走在由前现代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路上,秦汉至清王朝,中国文明大致是周期循环,可称之为家天下的前现代文明;清末至今走上向现代文明行进的路上,但是因未从门而入,尚在城外绕行。
民国时期,未能建成现代文明;改开至今,取得了一定经济建设成果,但是如何接下历史之匙,进行今后的建设,则先要明确前现代与现代之分别,以及现代文明当是怎样的光景,并我们如今的光景如何,免得南辕北辙。
2、绕行之因
从戊戌变法到洋务运动,是从前文明向现代文明行进之始,清末之志士未尝不想建设现代文明,有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当时之口号,建立北洋水师、修铁路、建立民族工业体系等为时代特色,然而“甲午”之战,宣告了这一文明建设之方略行不通,所谓文明不是枪炮、工业,这些本是文明之末,末由本生,无本之末,乃是死的。
民国至今,并未能实现当年孙先生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之理想:为救亡所困、为时风所逐,一路忙乱至今,未曾认识文明建设规律,也未曾按着文明建设之正确路径行进,所以仍在绕行。
3、文明之本
文明之本乃是族群所信、所住、所行之道(理念体系)。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理念基础决定文明秩序,乖谬的理念体系,建立的是乖谬的文明,社会之运行就表现出乖谬的病态,这是20世纪许多民族实践所证实的,也为我们的实践所证实。欧美现代文明之所以建成,乃是根植于基督教信仰及启蒙运动先哲所阐述的文明秩序理念。
所以,寻得更坚固、更广阔的理念根基,才是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4、入门之径
寻得更坚固、更广阔的理念根基,以最小之代价入门建设,要按着文明建设(生成)之规律建设才有可能。(理念体系、人、法律、文化政治经济关系等)
5、拦路之石
“文明之本、入门之径”所言不过是理想型,真正的建设之路,必然会有各样征战、或遭遇社会运行溃败等不确定性状况发生,这就需要上下配合,有紧有松,有堵有疏,消解应力峰值,平稳度过危机,然后持定理念所绘之图景,继续前行,就必可入门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