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迪网文《为什么中国人对孩子教育有宗教般的热情》后的跟帖
(2018-05-14 16:32:16)| 分类: 时评杂谈 |
笔者的跟帖:
在错误的世界观里,人的价值需求是异化的(或者说,被世界观所提供的价值序列所变异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人格健康时普通的需求,宗教热情是追求特殊的宗教价值,这些问题很复杂,超出了心理学讨论范围。不过楼主的议题很有思考价值。
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础学科分别是:语言,数学,心理学。宗教、哲学、科学都是上层学科,是可以被基础学科所分析的。
“每天祈祷的人,心态会更加平和,自己激励会更强,这是为什么?这是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有心理学的成分,比如:心理暗示,但并不完全是。这个问题仅从心理学侧面来讨论,是说不清的。个体是与其世界元素相互作用的,心理的作用只是一个方面。以一维的现象概括多维,或夸大、或绝对化,在思维上是不严谨的。若有例外,所谓的原理就不成立。
楼主回复:心理学是基础学科,可以用来解释宗教。
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础学科分别是:语言,数学,心理学。宗教、哲学、科学都是上层学科,是可以被基础学科所分析的。
笔者回复:
心理学、语言学、数学能解释宗教,这个第一次听说。心理学怎么解释《出埃及记》十大神迹,耶稣复活可以用心理学解释?心理学讨论情理、人格、人的价值需求、人格精神修复,所做的很好。如果说能解释超然的事,这个没怎么听说。如果说所有超然的事都是虚构,那就不必讨论了。
楼主回复:
人为什么会产生信仰需求?这是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每天祈祷的人,心态会更加平和,自己激励会更强,这是为什么?这是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塑造不同的价值观,且同一宗教的国家会有类似的价值观,这是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每天祈祷的人,心态会更加平和,自己激励会更强,这是为什么?这是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塑造不同的价值观,且同一宗教的国家会有类似的价值观,这是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看看你自己的原话:
宗教的经文,教义可能还有点争议。但是你所说的是“宗教热情”,这当然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了。
宗教热情是追求特殊的宗教价值,这些问题很复杂,超出了心理学讨论范围。
宗教的经文,教义可能还有点争议。但是你所说的是“宗教热情”,这当然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了。
笔者回复:这些是与心理学有关,宗教与心理有很密切的相关性,正如同歪理邪说与心理也有密切的相关性一样,有的歪理邪说能赋予人败坏了的心理,以至于使人有不健糠人格:自残、自卑、自高等等,使人在破坏中发泄,有的宗教或哲学赋予人一套世界算法,价值追求,这些也同样能形塑人的心理,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但是心理学基本是情理、哲理的融合,宗教有许多超然的事实是超出心理学范畴的。人的心理、灵理是人与其世界(虚拟、现实、超越、绝对)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世界表面看是人类的在争斗,本质上是赋予人自由与尊严者,与掳掠人的自由、破坏人的尊严者在争斗,由于人类出卖了自己的自由,并陷入认知的盲目,才有绵延的黑暗的人类史,人类在这场争斗中是逃无可逃的,或者得着自由、尊严并光明的未来,或者继续沉沦下去以至于灭亡,二者只能选一。
人类为什么会有信仰需求?这不是简单的心理学问题,是人类学问题、哲学问题、宗教问题,然后才是心理学问题。
楼主回复:人类学,与心理学很多研究内容是叠加的,比如一个,现象,既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这并不矛盾。但是心理学是基础学科,比如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可以不了解人类学的基本,原理,但是他不能不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我再重复一遍,语言,数学和心理学是现代文明的三大基础学科。其他,的学科,比如你说的文化学人类学,都是在这三门学科之上的。另外再说明一点,语言学与语言并不相等。比如小学生要去学说话,学写字,学写作,文学阅读,这都属于学习语言,但并不是语言学。一个人他要去了解宗教,他要看一些经文,要去跟人提问交流,都需要用到语言,所以语言是他了解宗教的基础。但语言学,并不是他了解宗教的基础。
心理学的基础作用,表现在,我们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去,与别人合作,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都属于一个人的基本技能。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这种基本技能,他才能去运用他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从事某个职业,所以说它是一个基础学科。缺乏心理学常识的人,很可能会被自己性格或者人格中的一些缺陷长久的困扰,陷入人际关系障碍,阻碍他发挥出自己的,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这个已经是常识啦,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心理学的基础作用,表现在,我们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去,与别人合作,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都属于一个人的基本技能。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这种基本技能,他才能去运用他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从事某个职业,所以说它是一个基础学科。缺乏心理学常识的人,很可能会被自己性格或者人格中的一些缺陷长久的困扰,陷入人际关系障碍,阻碍他发挥出自己的,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这个已经是常识啦,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笔者的回复:
有心理学的成分,比如:心理暗示,但并不完全是。这个问题仅从心理学侧面来讨论,是说不清的。个体是与其世界元素相互作用的,心理的作用只是一个方面。以一维的现象概括多维,或夸大、或绝对化,在思维上是不严谨的。若有例外,所谓的原理就不成立。
(若有新的讨论,随时更新)
网友“黄帝战蚩尤”原文:
当下的中国人,如果说还有什么真正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追求和信念的话,那恐怕就是教育孩子这一件事了!为什么中国人在孩子教育方面会产生这种宗教般的狂热和信念,愿意付出家庭所有的财产和资源呢?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
马斯洛把人的精神需要分为五个层面,分别是:
生理需要,
安全感,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
自我实现。
按照这种需求层次理论,中国人已经实现了前面两个需要,那就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按理说,我们现在应该进入到第三和第四个层面的需求,也就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但奇怪的是,这两个需求并没有大规模的出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其的出现呢?
归属和爱的需求,就是一种相互的满足,不但我们需要别人爱自己(即被接纳和认同)。同时,我们也会产生关爱别人、接纳别人的欲望。很显然,“爱别人”的欲望没有产生。中国人只是希望别人接纳自己,顺从自己,但自己未必想去接纳他人。这就是一种病态的情感,叫做“控制性的爱”。造成这种病态情感的原因,我稍后再说。
再来看看更高一层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这种需要也还没有出现。健康的尊重需求追求的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认同和赞美,而中国人渴望的是“面子”。面子并不是尊重,因为马斯诺对健康的尊重需求有一个定义:就是恰如其分!就是希望别人给予自己应得的尊重,就是自己有什么能力就希望得到别人相应的承认。至于自己没有的能力,则并不希望别人去吹捧和奉承。而“面子”渴望的是夸张的、甚至是虚假的“赞美”。但很显然,中国人普遍还不具有“恰如其分”的尊重需求。比如我们很多大学的专家教授都在论文、课题、科研成就方面造假,或者夸大其词,以追求与自己实际能力不相匹配的的社会承认。作为社会的精英人士尚且如此,普通大众的层次就可想而知了。很显然,整个社会大众还没有达到健康的“尊重”需求。
那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获得爱和尊重的这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这就与文化环境有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教育的方式有关。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关爱,那么他就会形成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自卑感就会深入到他的潜意识,伴随他一生,永远永远挥之不去。这个情节就叫做“人格性焦虑”,就是潜意识中的焦虑,不是情境造成的。在心理学上,把拥有这种人格性焦虑的人称之为神经症人格。
神经症人格的人会形成“心理需求停滞”。他无法产生健康的爱与尊重的需要。他的爱的渴求就会转换成一种病态的形式,那就是控制他人、强迫大人给于自己过分的关注。他在尊重方面的病态形式,就是要求别人给予自己无限的尊重、虚构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成就,希望别人给予远远超过自己实际能力的尊重。甚至别人觉得肉麻了,他还觉得不够劲儿。这两种病态的需求在很多国人身上都有表现。
由于大部分中国人具有“人格性焦虑”,无法获得健康的爱与尊重的需求,所以他就无法发展到人生的最高阶段,就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个非常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也是一种非常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会带来极大的愉悦。虽然神经症人格自己无法达到这个层面,但是有一个替代性的渠道,那就是养育子女!通过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也是类似于一种自我实现的体验。这使得中国人在养育子女、孩子教育方面的兴趣极大,因为在其中获得的体验,成为了他精神上最高的享受。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中国人健康的尊重需求无法产生,所以他内心特别渴望别人对自己过分的尊重,也就是所谓的面子。而把小孩培养得比较出色,将来有个一官半职,或者进入垄断企业获得高福利待遇,自己就能获得渴望已久的“面子”,从而能获得一种病态的尊重满足,所以这也是中国人不顾一切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原因。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造成的人格缺陷,使得大部分人无法在爱和尊重的需求层面获得满足,所以思维能力、创造力、影响力、领导力和合作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育,难以达到健康的自我实现,所以,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渴求,我们精神上的最高需求都全部落在了孩子教育这一个单一的点上,这是中国人对孩子教育方面展现出奋不顾身的、不顾一切的、宗教般的狂热的原因。
后一篇:祈祷与时代使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