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2019-03-17 15:22:34)
标签:

哲夫

朱缨花

红千层

赵景柱

《景感生态学》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前天晚上闲聊时,美国印第安纳州波利斯普渡大学教授邵国凡先生提到《景感生态学》,邵国凡先生在美国学习工作居住已30余年,他认为《景感生态学》是一门中国人首先提出还远未引起国内外注意的新兴的很重要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始作俑者就是赵景柱先生。回去后我问了一下渡娘,渡娘给了我几个链接,研习一番之后我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今天上午上门向赵景柱先生请教。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图片上那时的赵景柱与邵国凡先生都还是意气风发的样子)
       之前赵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先提出这样几个设问:城市化挑战是什么?是不是“规划-建设-管理”没有搞好?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人们需要什么城市?人们感受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是什么?那么,“景感生态学”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运而生。何以如此?因为无论你自觉不自觉,“景感生态”无处无时不在, 它随时随地都在有形无形的应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赵所长告诉我:”景观生态“学说 是德国人首先提出来的,他们的说法停留视觉中,你只是看到,而有些东西是看不到的,比如香、味、潮湿、冷暖、声音等等。还有更多的东西只能感觉,例如我们古代建筑中的影壁,它的存在是把人的动和声音也就是喧嚣藏起来,挡起来,眼不见,耳不闻,心清净,所以这个感觉至为重要。我保留一个景字,说明它有来处,但深化提升发展,易”观“为“感”。古人把景感生态学融入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促进人们的共同行为规范,形成了“和”的氛围,达到“天地人合一”,亦即现在的可持续发展。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天是环境,人是会感应的灵物。这里有天人感应的意思。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其中的景物,这些景物都能对人产彺感应和影响。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反应、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布局与厦门城市格局近似,有二轴、一心、一环,拥有全国唯一的“雨污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达成了零排放,现在“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是自研究所的布局而来。研究所内有“日月潭”,湖边草木始终不浇水、不施肥、不打药,力求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研究所的主楼的建设暗含两个“同”字,寓示同心同德;上下各有四根立柱,寓示顶天立地,四通八达。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世界最早的城市是公元前3500年的乌尔古城;1800年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才达到百分之五十,进入城市化社会。中国的城市化历程相对较短,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管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因而城市化永恒的路径就是可持续建设。自然生态与现代城市环境,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属于人类的景感范畴。可持续城市中,人们的“福利”得到供给,“需求”得到满足。“景感生态学”不是针对上边、设计者、管理者的感觉,而是要针对老百姓的“民感”,保证人民的”景感生态“的“需求”的满足感。
    
       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现代化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行进过程中生发的“谜码”效应,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例如建筑格局带来的一门关死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的关系的日益冷漠以及钢铁森林的冰冷和僵硬,无疑是违背了人类本意和自然美学的,如何将其有机地回归自然、更好的融入自然,使之成为与自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道天人合一的真正风景,是”景感生态学”肩负的研究任务和发展方向,堪为天人之间进一步融合的桥梁、纽带、粘合剂。

       我在上一篇博文中曾写道:中科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像一个植物园,举凡厦门有的植物这里都有,且生长旺盛。我走来时,红千层、朱缨花、樱花、三角梅、羊蹄甲等等花树,灼灼如火,开得正好。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城市环研究所从无到有,所里的人材和草木,也一样是从无到有。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景感生态学”创始人赵景柱先生。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赵景柱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研究员,是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科院党委委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书记等职。多少年以来,以所为家已经习以为常,如今还在厦门城市研究所研和北京有两个专门的研究室,还在带研究生。生活简单,吃白开水泡米饭成了习惯。研究所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呵护的孩子,随处可见他剪、锄的身影。

       他还是一位浸淫书法艺术多年且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但他从不宣传自己,走商业化道路,只是习墨不止。我有幸求得他一幅墨宝。但上天却有点不高兴他了,他幽默的笑着告诉我:可是老天爷不高兴了,老天爷说,你不是会写字吗?我偏不让你写,让你生点病,这不,十几年,两条胳膊赖风湿,动转都不灵了,一按一个坑,夜里常把我痛醒……这是一种要不了命的癌症,最近有朋友让我试试艾炙,那就试试吧……看看这些图片吧,他在自己给自己艾炙,只是有了自己独创的方法。

       这是个浑身都是故事的人,我会在书中做详细描写,以上只是一篇小记。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最后以这首我填的名为《暗香》的曲牌的词《须向徵商角宫觅》做本文的结束:

绵连春雨,又潇潇沥沥,瘦枯肥绿。
掷弹还来,波劝湾拦未能住。
漠视烟嗟海嘘,让日暮,走投无路。
下到晓、三角梅妍,催唤早樱舞。
湖遇。水禽媚。
听稍许闲聊,鹭言鸥语。
赌毛猜羽,须向徵商角宫觅。
捏了红千层律,香暗入,朱缨花谱。
种美木,招远鸟,凤凰栖树。

哲夫:赵景柱和他的《景感生态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