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

标签:
学位论文读研感悟校园 |
“考研热”没有降温,但眼下一股“冷空气”已经袭来。教育部日前公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教育部狠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记重拳。这一举措的出台,无论是对高校、学科专业还是师生,压力都剧增。
抽检和盲审完全不同
根据眼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办法》中规定的“抽检”,则是和盲审完全不同的质量监控方式。如果把盲审比作“事先监控”,那么抽检就是“事后监管”。
根据《办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从国家图书馆直接调取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抽取方式,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自行确定。
根据这一条,在接受来自国家层面的论文抽检前,博士生基本上已经通过学校层面的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了。一旦抽检不过,那么原则上“挨板子”的不是学生本人,而是大学的学位授权点。
高校将不敢轻易“放水”马虎论文
新出台的《办法》无论对学校还是在读研究生,威慑力都不小。有人甚至称,《办法》给大学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
根据《办法》,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重要指标。按照学位论文抽检的结果,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对连续多年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做出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
“高校非常在意学位授权点的学术声誉。如果论文抽检指标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一所高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排名情况,继而影响生源,弄不好连学位授权点都要被取消。
连年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扩招,导致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不同高校之间、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评价“尺子”都不一样。目前高校虽然在组织盲审,但对于个别在盲审中评价不佳的论文,不同的院系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质量下乘的论文也马马虎虎给了‘通过’。”
来自国家层面的抽检,将倒逼高校严控研究生教育质量。考虑到学科排名可能降级、学位点可能保不住的后果,一些大学不敢再在论文上“放水”。对高校来说,卡住论文这一关,就相当于抓住了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牛鼻子”。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将有“两把尺子”
根据《办法》,硕士论文抽检比例为5%,但由于目前硕士培养已经区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且根据两者的不同定位,学术型硕士的学术理论水平要比专业硕士略高。所以,今后硕士论文虽然都要接受5%的抽检,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硕士,衡量的标尺也不一样。目前部分学科的专业硕士学术标准,还在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