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

标签:
读书赏析旅途感悟 |
《儒林外史》实际上是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中心的历史,是反映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生活面貌的长篇小说。全书的结构:
从纵的看,情节发展贯串着以下线索:知识分子中大部分人受到牢笼、毒害;个别人物受到迫害、镇压;还有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努力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幻灭。这样几条线索或隐或现,时伏时起地贯串全部作品,从而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真实景象。
从横的看,整体结构除楔子与尾声之外,可分成三大部分。吴敬梓将上述的几条线索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实际情况,精心地分别主次,妥善地安排在这几个部分中,使全书五十六回浑然一体。
在第一回中,通过“楔子”以“敷陈”创作的“大义”,塑造“名流”王冕以“隐括”小说的“全文”;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一上谕、一奏疏、一祭文,三篇鼎峙,以结全部大书,缀以词句,如太史公自序。”“楔子”提示了小说的全部情节。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两种命运:一是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章,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成为朝廷命官、地方士绅;一是受到文字狱的迫害,以致家破人亡。七泖湖边三个未写出姓名的客人,愚昧无知、又热中于攀附权贵,预示了作品中后来三湖之会的情景。面对这种天下大乱的现实,即使是有理想、有操守的人物王冕,也束手无策,只能隐居在会稽山中终老。“楔子”中显示的这些画面,无异是整部小说情节的浓缩,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正文只不过是将“楔子”中浓缩的内容点点融化,将现实的缩影徐徐舒展。而“幽榜”中的上谕点明“欲迪康兆姓,首先进用人才”;奏疏中则指出“开乡会制科”是难以取用人才的,所谓“夫萃天下之人才而限制于资格,则得之者少,失之者多”;祭文中更说“资格困人,贤豪同叹”。这就表明要治理天下,首先要进用人才;但科举制度又限制人才的进用,以致人才虽有,也不能尽其所用。这又与“楔子”中王冕的慨叹相呼应,回映前文,“血脉经络,无不贯穿玲珑”。
第一部分:第二回到三十回。主要描写为科举所牢笼、理学所毒害的一群士人。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大位、严大育)以及汤奉、张师陆之流为代表,他们或愚昧无知,或口是心非,谋得功名后则为贪官、为劣绅,更加为非作歹、盘剥百姓。接着,又写了三湖之会,集中地暴露那些功名蹭蹬的士人的嘴脸:莺脰湖之会、西湖之会、莫愁湖之会。
第二部分:三十一回到四十六回。描写的重点在于这样一些士人:他们不受八股制艺的牢笼,坚持自己的社会理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但最终理想破灭。沿着这一条线索,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主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第三部分:四十七回到五十五回。重点描绘了第二部分中出现的肯定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第一部分中出现的否定人物依然四处活动,而且更为不堪。在第五十五回“述往思来”中,对既往的理想做了检讨,对未来的希望做了探索,从而完成了以“儒林”为中心的社会画卷。“幽榜”则与“楔子”相映照,点出科举限制人才的问题,使得整部小说的结构首尾一致,成一整体。
整部小说虽然没有统帅全书的人物,也没有围绕主角的一以贯之的情节。但整个作品的众多人物仍然相互联系,围绕着众多人物的情节仍然配置得宜,其艺术结构十分完整而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