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一个都不宽恕”续

(2010-01-08 17:33:07)
标签:

怨敌

北洋军阀

壕堑

文人

鲁迅

杂谈

分类: 随笔
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是谁?
 
 

    鲁迅去世后,他的身体上覆盖着一面旗,上书沈钧儒题写的三个大字:民族魂。这三个字不仅当时连同鲁迅的遗体一起下葬,而且也永久地铸刻在国人的心头,毕竟这是国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认同。

    只是我想,“民族魂”固然精彩,但却是国人对鲁迅的评价;假如用鲁迅自己的一句话,写在这覆盖的旗帜上,那么,这句话是什么呢?

    问题才经提出,答案就来了:“一个都不宽恕”。

    这其实是一句格言,鲁迅生平最著名的一句格言。这格言和鲁迅,简直就是高度的互文。“一个都不宽恕”是鲁迅性格最显著的抽象,鲁迅则是这格言最生动的活化。因此,我个人的意思,“一个都不宽恕”既已无缘作为覆盖鲁迅的旗帜,那就不妨视它为鲁迅的墓志铭吧。

    “一个都不宽恕”出自鲁迅遗言性质的文献《死》,其中这样的段落和句子已经成为经典: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这遗言不是留给家人的,而是留给世人。因为这段话的上面有鲁迅开给家人的七条嘱咐,比如第一条“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因此,和以上“鲁七条”的内容相比,这段话显然是说给世人听的。在对世人的告白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最后一句,一个字、一个字,掷地有声。每次读到这里,都要停顿,因为,我感到我读到的不是字面上的句子,而是字面下鲁迅那颗“怨恨”的心。不错,鲁迅是说“让他们怨恨去”,但我的感觉,分明是鲁迅自己在怨恨。这是一种怎样的怨恨,无休无化,死而未已;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果如没有怨恨荼毒于心,又怎会有这般决绝之言。

      怨恨也好,一个都不宽恕也罢,问题是,鲁迅怨恨的和不宽恕的,到底是谁呢?

      回头再读:“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里,“让他们怨恨去”的“他们”,就是鲁迅不宽恕的对象,而这个“他们”,也就是句子前面的那个“怨敌”。那么,作为“怨敌”的“他们”又是谁呢?

      鲁迅一生经历过三个统治时代,满清、北洋军阀和国民党。这三个时代都是鲁迅眼中的黑暗时代,鲁迅一生都在反对它们(当然,鲁迅30岁时清政府已经倒台,可以不算了)。那么,鲁迅不宽恕的,是以“军权”把持国家的北洋军阀、还是以“党权”宰制社会的国民党?不用说,鲁迅既反对北洋军阀,也反对国民党;但“他们”毕竟不是“它们”。后两者作为体制不但无从构成鲁迅的怨敌,而且,从鲁迅实际写作情况看,他与“怨敌”斗,同他与20世纪党、军两权的黑暗体制斗,文字上也就什一之比。谁都知道,鲁迅后十年的批判精力,大都投放在作为个人的怨敌身上。

      该揭题了。在我看来,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对象,说到底,和鲁迅一样,都是些“握笔的文人”。这些文人被鲁迅称作“怨敌”,他们可以开一张长长的名单,比如陈西滢、比如高长虹、比如顾颉刚、比如梁实秋、比如施蜇存……,这些名字至今都列队在鲁迅“不宽恕”的账簿上。在这些“握笔的文人”面前,鲁迅骁勇惯战,毫不容情;而且嬉笑怒骂,妙笔生花。如果说,鲁迅和北洋军阀斗、和国民党斗,打的是他自己所说的“壕堑战”;那么,和这些文人斗,鲁迅则是走出壕堑了,那只“金不换”直可谓笔笔见血、剑剑封喉。不用说,倒下的不是鲁迅,而是他的对手。20世纪,能够战胜鲁迅的文人,不知有谁见过。不过,胜负不论,我的疑惑是,这些文人和鲁迅彼此是有过“交相恶”的文字,这样的关系,大差不离的说法应该叫“文敌”或“论敌”,鲁迅为什么叫“怨敌”呢?

      不期然想起了胡适。胡适和鲁迅一样,都是20世纪的文化名人。胡适一生经历了比鲁迅还要多的各种各样的论战,同样,也顶带了比鲁迅还要多的各种各样的骂名。论敌的比例,照逻辑,不当几何级也当算术级的增长;但,你能说,胡适有一个“怨敌”吗?

      怨:从心,夗声,所谓怨从心生。只要你把对方当怨敌,它就如愿所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