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拳 ”拜师、门规、师训
(2016-04-01 20:34:45)
“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中国很多传统的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如:戏曲、书法、国画、中医、针灸等传统文化。武术也不例外,没有师父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师父不算入门。行里的认为不是门里出身,通俗地讲“不正规”。
武术界向来讲究拜师仪式,师徒的师承关系、名份极严而著称于世。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几年的反复全面考察,考察的目的一是决定是否收他;二是入门后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教育。确认品行端正,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师父和师兄们认可后必须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上要当众宣读《拜师帖》,要表明拜师者愿意拜某人为师;要表明自己入门后学习弘扬本门功夫的决心。同门师叔或师兄要当众宣读《门规师训》,并对其提出入门后在遵纪守法、尊师重道、做人做事、武德武风、文明礼貌、刻苦练功、博采众长、争优创新等方面的要求。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拜师仪式上徒弟向鼻祖、师爷、师父、师娘行过三拜大礼,这是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呈上《拜师贴》,内有压贴礼(也可拜师前向师父交拜师礼金),接着拜同门、见证人(来宾)。在拜师仪式上,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同时入门的年长者为师兄,年青者为师弟。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不是入门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另外,有的同时进两个师门的问题,原则上,老师在世就不再拜其它老师。一个徒弟进两个门学同一种拳术是犯忌的。但不是同一个门派的也可以拜。拜其它老师之前必须取得目前老师的同意。有不少老师高风亮节,不但支持自己的弟子再拜高人,有时还为自己的弟子推荐武技高超的老师。
老师对于学徒,可以教也可以不教,没有这种拜师的紧密关系。拜师的弟子像家里人一样。老师有什么事你要当作自己的事对待。你的事老师也要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入门后“三节”(八月十五、阳历年、春节)“两寿”(师父、师娘的生日),有条件时都应该到老师家中看望。学拳也不是像学生一样上大课,几十甚至几百人讲完就走了。进了师门老师要对你负责,要因材施教,要尽心传授。对学生保密的,对弟子就不保密。弟子对老师也得负责,出去以后你的行为表现、你的功夫展示,社会对你的口碑等各个方面都代表着师门,关系着师门的荣辱。在做人和功夫上要做到能够为本门争光添彩。
“传人”者,能够传承之人也,在武术界能够称得上传人的,决非泛泛之辈。
首先,做为“传人”要继承老师的倾囊之授,理法合一完全把老师的真髓学到手。
其次,就是要消化吸收,能够把所学上身、变成自己的东西。
再者,就是要发扬光大,不但要有所创新而且还要使之能够传承下去。
一般而言,跟老师学过拳可以称为学生;正式递帖拜师的称为入门弟子;弟子之中敏而好学,窥得堂奥,有所造诣的,称为入室弟子;入室弟子中与老师关系密切,受到老师赏识的可以称为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中,尽得所传真髓且深受老师器重,老师一般钦定为衣钵传人;也有部分入室弟子能够把老师所授发扬光大,且在武林之中有一定影响,而被公认为某某老师的传人的。不过被称为传人的,一般而言没有自封的,大多都是得到同门师兄弟首肯或是得到武林同道认可的。
什么是师父?
“师父”,简单地说是指老师,但我今天要讲的“师父”是指通过正规拜师的老师,不是指学校的老师。
“师父”也称“师傅”,但我个人认为“师父”更为准确,也就是说用“父母”的“父”来称呼更为准确。这是学艺的特殊需要。这一点今后会给弟子们再详解细说。
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是指师父要教弟子宇宙人生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或方法论。
“受业”,讲解给弟子专业的知识、技能。
“解惑”, 解除迷惑,解释、解决弟子的疑难问题。
就是说师父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
如何选师父?
拜师要拜明师,而不一定拜名师。因为名师不一定是明师。
学艺要明师指点才能进步快,但如果你不懂什么叫“明师”,也容易出些问题。有的人虽然在社会上很有名气,牌子、架子也很大,但未必有真才实学。他的“名”是出名的“名”,我们提倡的是明白的“明”。是属于真正明白某个或多个领域的真谛的老师。所以选师父的时候,不要以名气取人、以社会地位取人,也不要以貌取人、以年龄取人。当然也有很多名师,他本身也确实是真正的明师.
如何对待师父?
我总结了十个字:恭敬、谦虚、磨性、认真、付出。
要发自内心地去恭敬你的师父,你不真诚,师父怎么教你?
要谦虚,要低位进入,学习大海的品行,而且在师父面前永远要谦虚和谨慎。
什么是磨性?就是不断地让你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从而磨练你人的本性,将你的喜,怒、哀、乐、烦恼、愤恨置之淡漠。要接受师傅的磨性,不管时间长还是短,都要耐心、心甘情愿地接受。
要认真,要以严肃的态度或心情对待,不得马虎,你不认真学,师父也不会认真教你。
肯付出,敢付出,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付出什么呢?有身体上的,有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身体上付出(体力)比较容易做到,精神上和经济上却很多人做不到。称师父的“父”是父母的“父”,你要把师父当做你的父母来对待,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下来,接受师父的训导、磨性,这就是精神上的付出。那么,经济上的付出呢?让你行见拜师之礼,这就包括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交一定的拜师费用,这个拜师费用不同于单纯的交学费,是一种敬师之礼,是经济上的付出。
再用三句话总结就是:“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一日之师,终生不忘”;“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你得有这个道德水准。
什么是弟子?
弟子是指学生、门徒,徒弟;是接受老师或师父的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弟子的分类
1、学道弟子:
学道弟子,简称学生,是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学生,只要交一定的学费就可以跟师父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机缘,师父不收费的情况。学道弟子对外不可说教导他的人是他的师父,只能说是老师。师父对学道弟子只有“教”的义务,没有其他义务和责任。
2、入门弟子:
入门弟子,从字面上解释的话,过去的住宅有大院和内室,“入门弟子”就是进了大院之门,成为了这个门派的成员(门徒),但不是可以随便进入“内室”。
入门弟子不同于学道弟子,需要正式拜师,需要遵守本门规矩。师父对于入门弟子有一定的要求,人品德行要好,要有一定天赋,有一定经济基础,态度、心态要好,还得有悟性,愿为本门做出贡献等等。
往往入门弟子是从学道弟子中产生的,也有的是经由中间人引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师父自己看中并主动收徒的。
3、入室弟子
入室弟子,是众多入门弟子当中得到师父的青睐、认可而进入“内室”,获得师父不传其他弟子的绝招、秘诀,将来可成为师父的嫡传弟子即接班人。
4、嫡传弟子
嫡传弟子一般也叫“亲传弟子”,就是师父亲自手把手教出来的接班人。
5、关门弟子
关门弟子,就是指最后一个弟子,收完这个弟子就“关门”了,不再收徒弟了。
传统的拜师仪式
准备充分要选择双喜临门的吉日。
邀请各界来宾,做周密的安排和组织,提前把场地部署喜庆、庄严。
台上要供奉本门先人牌位和祭祀品;门内弟子和来宾要分开坐,便于行礼。
一、师父和师母先人敬香。
先人造拳,福荫后人,我辈努力,发扬光大。
门人弟子向先祖敬香,叩首。
部分弟子和再传弟子,家门兴旺。
二、主持人介绍申请拜和师门的弟子。
三、“引见师”作引见致词。
顾名思义,拜入师门需要人引见。引见师要对申请入门的弟子的学拳经历、性情品质和拳艺理解等各方面做详细的介绍。
四、“保证师”作保证致词。
“保证师”要凭自己对申请拜入师门的弟子的品质、刻苦精神等方面的了解,对他们的做保证。
五、申请入门的弟子宣读拜师贴,行拜师礼。
帖子内容包括对师门的理解、门规的遵守和努力练习的决心等。
行跪礼。
六、师父在拜师贴上签章。
引见师、保证师和见证师在拜师贴上签章。
七、入门弟子依次向师父和师母递拜师贴、敬拜师茶和呈礼。
八、见证师致词。
新入门弟子做立志发扬师门技艺的表态发言。
九、来宾致词。
各界来宾盛赞仪式传统和规范。
十、师父致词。
承上启下,功德圆满。
收徒,续的是前世缘分!
门规戒律
门尊十二严
端 公 仁 浩 忠 诚
敬 正 义 勇 信 德
规守十二备
不倚权欺人。不与狂徒较量。
不畏强凌弱。不与无知争强。
不惧险救危。不可骄谄贫富。
为非作歹。不贪无义横财。
不仗技采花。不与酒色处事。
不借势狂妄。不抗公私之债。
不走街卖艺。不得损公碍私。
不串乡结党。不图显官厚禄。
不奢逸流浪。不当叛国臭徒。
不自傲自满。不应磋懈习拳。
戒章十二禁
邪 反 刁 滑 奢 诈
疯 卑 奸 谎 狂 恶
律则二格
善良之人,端德者习拳,以健康强壮身体卫身之根。 不良之人,邪恶者从拳、以资侮掠人资本,为患害。
师训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乃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做人之本。吾门弟子应以古今忠良为楷模,视国家为自家,视人民为父母,任何时候都不能置祖国安危,人民痛苦于不顾,否则乃师门不忠之人也。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生养我者父母,教化我者老师,无父母难生于世,无师教难以成人。父母之养育,师尊之教诲,恩重如山,终生难报。吾门弟子应以古今贤孝为榜样,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否则乃师门不孝之人也。
勤学苦练,不图虚名:“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久练自化,熟极自神”。此至理名言,应为吾门弟子之座右铭,为练好武艺,应勤奋学习,刻苦修炼,寒暑不停,风雨不辍,不能浅尝辄止,一暴十寒,应坚韧不拔,努力攀登武学高峰,不能徒有虚名,无所作为,上阵应勇往直前,不可临阵退缩。否则乃师门有名无实之人。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谦恭礼让,坦诚和善:
遵纪守法,见义勇为:
武德要求
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虚,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
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莽轻。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礼者不或教之武。
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修德。
习武“十不可”
不可轻师;不可忘义;
不可逞斗;不可欺人;
不可酗酒;不可赌博;
不可吸毒;不可戏色;
不可炫耀;不可无礼。
五不传
人品不端者不传;
人无恒心者不传;
不知珍重者不传;
心险好斗者不传;
轻浮外露者不传。
练功有五忌
一、择师不慎,误入杂门外道,养成习惯,日后虽遇真传,亦难改
二、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动聪明,东想西想,参加其他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最不易改正。
三、有不良嗜好,如烟、赌、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竭、昏头胀脑,不能悟道矣。
四、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如吞气努力,咬牙睁眼,鼓肚子打肚皮,以及挑打周身,油棰贯顶等等,已将身上最宝贵之神经练死,成为麻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本门功夫矣。
五、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弄,致被外门功夫引诱,走入歧途,无法纠正。
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也。
习拳须知
欲习拳,先明理,讲文明,讲礼义,
还需要,懂科技,学力学,与生理,
杠杆法,螺旋力,劲虚实,通血气,
强体质,熟技击。
要明理,求明师,师不明,误子弟。
师教言,多详记,师示范,看仔细,
由感性,而理性,多思考,多练习,
持之恒,守规矩,求进步,莫心急,
不觉中,功益增。
还需要,有良朋,同学拳,可互助。
多试验,细品评,对与错,俱分明。
师训
一、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
二、不可狂,狂则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三、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必受教,人岂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以为善,善斯大矣。
四、当细心揣摩,处处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
五、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六,不可借以为盗窃抢夺之资。
七、天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
教拳须知
为人师,责任重,第一要,感情真。
解理明,戒唯心,细示范,莫囫囵。
对学生,诲不倦,使学生,学无厌。
对青年,要求严,学规矩,毫不苟。
促勤学,莫撒手。老病者,区别待,
柔缓练,勿贪快,待身健,渐加量。
运动量,应适当,才能够,保安康。
教与学,能相长,学而教,戒狂妄。
人来学,师只一,来学者,皆我师。
督促我,勤复习,学无止,毕生力。
欲有成,集群智,莫谓师,达顶点,
愿学生,青胜蓝,同升高,共登攀。
武德十戒
一、戒立志不坚,徒染虚名、
二、戒轻浮虚夸,不知深浅,
三、戒心胸狭窄,不纳忠言,
四、戒狂妄自大,唯我独尊,
五、戒逞强斗狠,虚荣好胜,
六、戒舌无禁忌,议人之过,
七、戒虚担师名,误人子弟,
八、戒铜臭之躯,奸商气息,
九、戒自矜自赏,故步自封,
十、戒不敬师道,无情无义。
(刀王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