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逃亡者的两难——读铁凝小说《逃跑》

(2015-08-19 17:53:56)
标签:

文化

文学评论

评论

杂谈

分类: 评论

逃亡者的两难

——读铁凝小说《逃跑》


赵月斌


一个患了腿病的老人,得到一大笔捐款,可他却没有如约去做手术,而是偷偷携款潜逃。铁凝的短篇小说《逃跑》(首发于《北京文学》2003年第3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钱的故事。俗话说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小说里的老宋便是被钱憋倒了。老宋在县剧团干了二十年传达,虽然没攒下钱,却攒下了好人缘。所以,这篇九千多字的小说,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老宋的种种好——他干活麻利,腿脚勤快,做事认真,心地善良,总之老宋的人品这团里的人是心中有数的在这团里自然是被人喜欢的,否则在他遭了大难时,也不会唤起全团上至团长,下至演职员工及家属都献了爱心,很快就筹齐了手术款。这样一个好人,似乎没有理由见利忘义,把一桩皆大欢喜的善事变成千夫所指的坏事。然而,他确实是财迷心窍,拿钱跑了。老宋的正面形象轰然倒塌,成了一个伤害了团里所有同志的感情的骗子。

小说写到这里,也还是一个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劝诫故事。因为老宋的逃跑,人们——那些同情他的爱心人士——突然识破了老宋的真面目,转而有了一种道德优越感,所以,大家才会愤怒,才会对老宋的大为失望。连同与老宋最为亲近的好友老夏,也是久久地愤怒难平,疑惑难平:他不相信一个人会要钱不要腿,不相信老宋为了省下一万多块钱,宁可把一条坏腿锯掉。然而事实正是如此,老宋用自己腿给外孙换得了好一点儿的营生。

小说写到这儿,似乎又是一个舍己为人、舍身取义的悲情故事。老宋不仅是个好人,而且是超乎寻常的好人,他的好不是那种不痛不痒小打小闹的与人为善,而是需要巨大勇气和巨大代价的自我牺牲。所以当我们看到老宋携款逃跑确有隐衷,方发现这个卑微的小人物竟也十分伟大。假如小说到此为止,或许也不失为一篇的杨朔式美文,失去一条腿的老宋既让人心酸,又让人钦敬,他的逃跑于此有了正当的理由,不仅可以原谅,甚而可以树为大爱无疆”“感动中国的典型了。

不过铁凝若只是这样写小说,怕也只能算一位手艺精湛的匠人,好在,她没有把老宋写成闪闪发光的正面人物,反倒是把他写进了绝境,她让这个拄了双拐的老人再一次选择了逃跑。原因是:老夏来了,他不相信老宋,他要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他要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所以他像追踪犯人的警察一样追逃来了。果然,他如愿以偿,在他的目击之下,老宋不仅尴尬、难堪、愧疚,还有受了意外惊吓的恐惧。紧接着,便有了更为惊心动魄的逃跑——这是一次真正的逃跑,被看见的老宋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跳跃着奔向山间小路,眨眼间就没了路口踪影

你看,缺失一条腿的老宋终究无法释怀——他第一次逃逸并不彻底,老夏的追踪迫使他做出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这近乎神奇的举动让我们感觉老宋不是逃向了深山,而是逃离了让他蒙羞的人间。

读《逃跑》,不由想到卡夫卡的《判决》。在那篇小说的结尾,儿子(格奥尔格)被父亲判决从此消失,儿子真的照做了,他逃出房间,跳出大门,穿过车行道,奔向河水”——他像姿势优美的体操运动员,飞身撑在桥栏杆上,落水时留下了悲壮的遗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卡夫卡把儿子跳河的过程写得流畅而生动,如同一

气呵成的长镜头,让我们猝不及防地目睹了一场表演性质的死。儿子的自尽或是一种逃脱,这逃脱既是对人伦秩序的顺服又是对荒谬现实的决绝,所以,他的死亡显得不可思议而又轻率、滑稽,却又比血淋淋的杀戮、庄严肃穆的葬仪更易触及灵魂。卡夫卡以戏谑和绝望表达他对整个世界的判决,他把逃避和自杀写得如同勇敢的反抗。

其实若说勇敢,《逃跑》的主人公老宋才是勇敢的——当他面对厚厚的一摞钱,决定锯掉一条腿时,他便选择了勇敢:他不仅要面对残缺的肢体,还要面对多有欠缺的人生。就这点而言,老宋的选择当比格奥尔格更艰难,后者所做的是接受,是被动的一了百了,前者所做的却是承受,是主动背负令其尴尬、难堪、愧疚的道德债务。所以铁凝把老宋的第一次逃跑写成了悄无声息的消失,这消失让他单方面毁约,让他带走了自己的秘密,把他变成了一个面目可憎的人。对老宋来说,可怕不是失去一条腿,可怕是把保腿的钱挪作他用——他无法回应大家伙的爱心。于是,勇敢的老宋不得不同时扮演懦夫,他选择了溜之乎也,逃回老家去了。

我们常看到一些所谓底层叙事、苦难文学,总是拿贫穷说事儿,主人公所缺的只是钱,似乎只要有了钱,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可是在铁凝这里,老宋得到了铺天盖地的钱,问题却变得更加复杂:没钱时,他几乎只能等死,有了钱,他又想让亲人活得好一些。是对自己好一点,还是对亲人好一点?面对大量金钱的那一夜,老宋必然要在两者之间做一选择,没有这一选择,不足以逼出人性的真相。著名的故事大师罗伯特·麦基就认为:人物真相只能通过两难选择来表达。这个人在压力之下如何选择行动,表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压力愈大,其选择愈能更加深刻而真实地揭示其性格真相。铁凝正是通过老宋的艰难抉择写出了他内心的真相——为了让亲人活出人样,他宁可舍弃自己一条腿,舍弃自己的好人品。麦基说:他选故他在。老宋的选择与境界无关,与高尚无关,他只是选择了最有价值的自己:他锯掉了一条腿,他站到了卑微人性的一边。

铁凝显然并不满足于写一出反衬人性光辉的苦肉计。毕竟,锯掉一条腿很简单,逃掉道德债务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后来才有了老宋夸张、崩溃的第二次逃跑——他像领受了迟来的判决,不顾一切地逃离了人群,逃向了无人之地。这一次逃跑已非老宋掂量利弊得失之后的自主选择,而是意外压力下的落荒而逃,这一逃,让老宋彻底沦为理亏心虚的逃犯,把他逼成了一个颜面尽失的人。这时候,我们才发现,老宋解决了外孙的生活压力,却未解决自己的心理压力,他原本一跑了之所逃避的问题,终于被尾随而来的老夏当面引爆,小说的张力也在那一刻达到极端,受到刺激的老宋突然发作——他用一条腿,把自己抛掷到现场之外,他再一次用逃避的方式将问题留在了身后。

末了,我们才知道,老宋——这个有文化的人——不光默默维护着自尊,也在宽厚地给他人以自尊。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用失去的一条腿偿还所有的道德债务,甚至还可能让高高在上的债权人羞愧难当。他还可以告诉孙子这条腿的真相,而不是让他心安理得地享受那条腿换来的福利。但是老宋始终保守自己的秘密,他小心地为别人规避着可能的难堪。所以这篇小说实在需要反过来读:老宋为什么选择逃跑?他要逃避什么?我们不妨回头去看,尽管老宋一开始就很让团长中意,后来更赢得全团上下的喜欢甚至宽容,大家对老宋的为人有口皆碑,但是实际上,长期临时工老宋一直都是被忽视被轻视的。当他和团长第一次见面打招呼,人家是不在意地答应一声,他给团长搬白菜,人家还是自顾聊天,不去理会老宋的搬菜运动。老宋能在剧团吃得开,只是因为他既做分内的事,也做分外的事,这团里各家轻轻重重的琐事都少不了找老宋帮忙,老宋就像大家共用的差役,至于老宋的沉默寡言,谁会关心?老宋和大家,不仅存在隔膜,而且存在悬殊,他是生活在一堆熟人中的陌生人,是被喧嚣生活淹没的影子人物,没有人会在意他的内心真相。所以,大家可以捐款给老宋,可以同情他可怜他,可以给他爱心,但是老宋不可以修改这爱心,更不可以打破这种收授关系,老宋只能是弱者、是接受者,他怎么能反客为主,怎么能愚弄大家呢?正因如

此,人们才会用知人知面不知心来谴责老宋,才会撕开面皮去审判老宋的

然而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在意老宋的内心,爱心人士没有,好友老夏没有,老宋的亲人也没有,甚至他本人,也不曾正视自己的内心,也是在消极地跟自己兜圈子而已。他选故他在。在《判决》中,格奥尔格选择了溺亡,在《红与黑》《局外人》《红字》《复活》中,主人公选择了死刑、选择了赎罪,他们的选择好像都是跟自己较劲,他们的选择并非沉向黑暗深渊,反而透射出人性的弧光,让我们不安或战栗。铁凝的《逃跑》,大概也在窥刺人们内心的隐秘,老宋的两次逃亡,不正说明有一种可怕的威压,让他无法认同自己的选择,当然也让他无法因选择而在。这种境况在铁凝的另一小说《安德烈的夜晚》表现得更为充分,安德烈做出了遵从内心的选择,但是最终,来自更深层的规训,还是让他背叛了自己的选择。不由自主,让所有的选择统统失效。

他选,他仍然不在。与其说《逃跑》写出了一种心理怪圈,勿宁说铁凝发现了逃跑的大多数”——我们生就了惯于逃跑的腿脚,生就了无法锯掉的顽疾。


201541

 

 (《莽原》2015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