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安康”之三——当我去看沈氏宗祠时,我是去看什么
(2021-06-02 19:18:13)
标签:
祭祀宗祠家训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行走安康”之三——
当我去看沈氏宗祠时,我是去看什么
桑 麻
从汉阴回安康的路上,有一处沈氏宗祠,我决定去看看。
说没有一点思虑是不真实的。对于祠堂这个特殊的存在,外人多持避讳或畏怯的态度。这取决于我们对于死亡文化的忌讳。然而,只需稍作究诘便可释然。我们寻访、凭吊、参谒的古迹、遗址,总是联系着同样已经作古的人与事。大到纪念古先贤、哲人、英雄的殿宇,小到一乡一村十字街头的土庙,根本上都难脱祠堂性质。一些由凡入圣的供奉场所,如先圣庙、关帝庙、精忠岳庙,皆祠堂而已。进入此间,并无悚然之感,反倒觉得可亲可敬。这同样是传统文化熏育的结果。
我是怀着敬谨的心情走进去的。
汉阴沈氏,有两大望族,一支以三沈(沈尹默三兄弟)家族为代表。一支以沈氏宗祠一族为代表。他们皆由浙江吴兴迁来,属同宗同族不同支。沈尹默一支自祖上迁来始,迄今历200余年,至近代声望达到巅峰。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在学问、品德、精神上皆有光耀史册的建树,更以其坚贞的爱国情怀,为人景仰。三沈声名远播,在此不赘。
沈氏宗祠一支早于三沈一支迁居汉阴,且早了300来年。其始祖沈株山在四川泸州为官,任满返籍,途经汉阴,为此地明山秀水所吸引,遂举家迁居于此,开荒拓土,种稻植桑,繁衍后代,时在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至今历561载,子孙21代,人口逾3万人。他们集中居住在汉阴县月河川道沿线的双乳、蒲溪、涧池和城关等镇。当地以沈姓命名的地方见多处,如沈家院、沈家砭、沈坝镇、沈家岭等。这个家族班派不乱,婚姻守伦,互不通婚,长幼遵序,子孙昌盛,人才辈出。后代子孙跻身学界、商界、政界、军界的大有人在,而学界尤众,2015年统计为1260人。沈氏宗祠位于涧池镇的枞岭村(习惯称沈家院)南,总人口3600多人,一村皆为沈姓。
沈氏宗祠原规模不大。2015年,有关其家训的专题片在中纪委、监察委网站播出,汉阴县委、县政府顺应形势,在原基础上扩建为现在的“沈氏家训展览馆”,增建广场、牌楼,家训长廊、家训文化游览区,总面积达近8000平方米。2018年,确定为安康市廉政教育基地,之后,又确定为陕西省家风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等。
沈氏宗祠在整个建筑的最里面,其中除了供奉沈氏列祖列宗塑像、牌位,收藏清乾隆年间八世祖沈祖烈主持倡导的家训二十条外,还特别陈列了安康市境内其他宗族的家训簿册,如岚皋县的杜氏、白河县的黄氏、宁陕县的胡氏以及本县的黄氏等多种。如此规范、严整、可观的家训文字集中出现在一地,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继之以深思。推断此地人文渊源深厚,注重家庭教化,民风淳良,甚至曾引领过一代社会风尚,应该是能立得住脚的。
中国家训文化由来久远,自成一格,装点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典籍阵营。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家训框定的范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普通家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参照或自觉。作为社会治理的补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沈氏家训》也不例外。
其共二十条,涉及个人道德修养、修睦社会关系、教育子女、清廉为官等多个方面。各条目下有详实内容,提出要求、警示与告诫。在此只录条目如下:
1、祭祀不可不殷也
2、事亲不可不孝也
3、天显不可不念也
4、身不可不修也
5、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6、尊卑不可不辨也
7、择师不可不慎也
8、教子不可不严也
9、养女不可不训也
10、择配不可不谨也
11、交友不可不审也
12、志节之贵乎坚贞也
13、志行不可刻薄也
14、邻里不可不和也
15、输粮不可不先也
16、穷难不可不周也
17、出仕不可不清也
18、忍耐之不可不讲也
19、奢华游惰之当惩也
20、赌博不可不戒也
那么,沈氏后人是如何传承家训,或曰沈氏家训是如何实现它的约束力的呢?在枞岭村(沈家院)每家的大门口,作为日常镜鉴,都高悬着沈氏家训二十条, 并且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的硬指标,成为社会性规范;陕西新华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印行了“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作为该地初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祖活动,密切了沈氏后裔的联系,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每年的这一天,散布在各地的沈氏后代,不远千里相聚于此,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在宗祠内举行隆重庄敬的祭祀仪式。持之以恒的耳濡目染,躬行实践,令沈氏家训文化保持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影响也日益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