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

(2018-09-10 12:44:26)
标签:

教师

教育

未来

社会

分类: 印象观点

 

最近十多天,抽空阅读两位校长撰写的三本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两本——《面向个体的教育》、《新学校十讲》,辽宁葫芦岛市龙港区西苑小学校长陈兴杰一本——《优秀校长的八堂修炼课》。陈校长的著述已读讫,李校长的两本尚在阅读中……。

我在学校工作时,有幸与十多位老师一道赴京参加李希贵校长发起并主持的“新学校高峰论坛”,倾听了他以及来自全国多地的校长“论道”的高见,觉得有一股清风扑面。后来我离开了学校,失去了继续参加的可能,但对那次经历念念不忘。

在《重新定义学校》的序言里,李希贵校长指出“基于成人的各种功利目的,我们已经将学校的内涵异化了。这个本来理所当然应该属于孩子的地方,变得越来越不招孩子们喜欢,它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人显示自我或者某些地区标榜业绩的场所。”对于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症结,可谓一语中的。因此,他发起了“新学校行动研究”,其目标是把“现在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变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新学校”。新学校的标准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他进而断言“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理想的学校!”他对于学校存在着的积重难返的弊端有着清楚的了解,不回避,不遮盖,勇于道破,并且积极进行改革,从此意义上讲,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者和实干家。

合上《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我尝试概括李希贵校长在本书中始终围绕着核心的讲述:培养未来各界优秀领导者或领军人物,培养具有优秀素养、眼界高远的公民。不完全概括有以下几点:一、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这里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设身处地学习步入社会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可能面临的困难、风险的挑战,当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对待学生,既把他看作知识的学习者,也把他看作社会人,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二、在这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会居高临下,不会盛气凌人。他们不相信也不追求学生思想有了问题时,通过急风暴雨式的思想工作收到“三分钟就转变了”的效果;他们培养的对象是有完全自我、充分自尊、具有现代知识的未来公民;三、“在今日十一学校的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为服务业,而且已经不可逆转。”就是说,教师已经从一个授课人、管理者演变为教学、教育产品的服务供应商了。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赋色,而成为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四、教学活动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其目的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个根本理念和基本现实,杜绝更多的时间由教师任性占用,把课堂当成教学的“表演场”,当作自己的“表演秀”;五、学校里进行的一切课外活动,包括自主设立的“节日”,都是为了学生的需求,为了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而准备的。在这里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绝对不会脱节,他们就生活在社会里,两者关系原本如此“密切”。……(尚未看完,想到那儿说到那儿,肯定要挂一漏万)。

当年参加“新学校高峰论坛”的感受与阅读李希贵校长论述相比,今天的感受更为强烈。如果当时我还对他的改革探索多少抱着“标新立异”的成见,需要静心观察一番才肯给以定评的话,那么现在,我对他的探索和改革已经深信不疑。他身在学校,却紧握手术刀,毅然挑开学校痼疾沉沦的肌体;他是管理者,却奋勇挣脱体制、机制的桎梏,把学生带向更广阔的教育的原野;他是校长,更是学生们的朋友和长辈,他们愿意接近他,把心里的愿望和向往倾诉给他;在他眼里,在他放手并精心策划下,学校所发生的一切,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教育的意涵,体现着教育那无往而不在的光芒……。

十一学校是一所优质学校,李希贵校长完全可以罩着既有光环,躺在成绩簿上,直到光荣退出,根本不必费心劳神去搞什么“新学校”,然而,他却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不能自拔。要说责任,他肩负了最神圣的责任;要说担当,他自觉主动地为大国教育做出了担当。中国教育太需要这样深潜的求索者和不避险阻的探路人了。

我是他的一个校外的追随者。我愿意为他的改革实践鼓与呼,希望更多的人阅读他,倾听他,加入他的实践。

 

2018910日上午  星期一  匆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