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炒茶古老技艺 一旦失传追悔莫及

“手提竹篮上茶山,十指尖尖采茶忙,顾不得与郎补衣衫。”时下正是各地茶场最忙碌的时候。
采茶讲究手巧、手快,因此要求采茶者最好是年轻女孩。特别是上等茶,对时间要求极紧,芽头长出来,外面刚刚冒出一片嫩叶,芽与叶分离的短时间内就必须飞快地掐下来,否则会影响茶叶形态与营养。清明前后是采茶的关键期,否则嫩芽一天一天往外爆,不采易老。
第二步就是萎调。在竹篾筐中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叶上不能叠叶,在阴凉通风的房间放上8至10小时后即可。“杀青”是整个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烧锅,如今一律改良成了不锈钢电炒锅,因为“茶叶极易吸异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叶的都是没有异味的竹篾筐。”电炒锅的温度达到160摄氏度左右时,茶叶即可均匀洒入。翻锅讲究对火候的把握和力度、手位的恰到好处,炒上等好茶时,得是20年以上炒茶经验的男技师。王仲清是金井茶厂有26年“炒龄”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在抖、推、甩变换手势间,嫩绿的青叶在锅底发出轻微的嗞嗞声,5分钟后,清醇的茶香开始弥漫。
再把茶放入竹篾筐中一个芽一个芽次第摊开,至全部冷却后,分拣出不好的芽叶,再重放入锅中,开始“做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就像手里有个嫩毛毛样,要格外小心。”王仲清这样比喻。最后一道工序是“提毫”,茶叶在八成干的时候辅以轻揉,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则茶叶仅为墨绿色,全无灵动之气。
春茶采摘不等人,青叶的炒制更是不等人。采茶工们从茶山上采摘回来的青叶,经过一段时间的摊青之后,必须进行及时的炒制,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茶叶的品质。
茶叶制作分很多道工序,就拿手工茶来说,要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培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熟练的掌控能力。如果因为温度掌握不到位,就会造成茶叶“爆点”,芽叶理不直,容易犯焦等情况,影响茶叶的外观和品质。
和其他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在茶叶制作的领域里,没有一个标准的技术参数,因为顾客的口味不一样,青叶的品质不一样,不可能做成统一的茶,因此“看茶做茶”是制茶行业里的准则。一般都是根据茶叶采摘的时间段、粗细、厚实度来进行炒制,虽然必经的工序都差不多,但手法却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的炒茶人来说,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独门”的炒茶秘诀,这也算得上是内部机密了,而这种秘诀正是让好茶赢得顾客青睐的关键所在。
因手工炒茶产量太低,加上今年QS认证制度对制茶杀青、烘干等工序下了硬性指标,机械制茶已逐渐代替人工。一方面,真正上好的茶只能是手工炒出来的;一方面,茶厂趋利必须批量生产应对市场需求。当手工炒茶遭遇批量产尴尬,这门老手艺是否注定成为观赏性技艺?
http://s9/mw690/001sRvStzy6JsEnwPRma8&690
http://s4/mw690/001sRvStzy6JsEoblMnb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