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的前世今生

(2019-07-12 15:17:56)
标签:

恭王府

果郡王府

顺承郡王府

金融街

分类: 行走记

 果亲王府与果郡王府

先说明一下,孟端胡同45号的果郡王府已经在北京金融街的建设高潮中被拆除,据说迁建在历代帝王庙旁。门牌号为阜成门内大街129号,路过时见到大门紧闭。清代王府选址是有其生态条件的,迁建后,还能叫王府了吗?

前几年,甄環传热播,大家对里面的果亲王允礼或许已经不陌生了,但戏说毕竟不是历史,果亲王允礼是清圣主康熙第十七子,雍正元年封果郡王,六年晋果亲王,果亲王允礼的府邸在草厂胡同(即今天的官园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果亲王允礼并没有被雍正帝毒死,他于乾隆三年(1738年)薨,无嗣,由雍正帝第六子弘曕过继为嗣,按清制,非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爵位降袭一等袭,是为果郡王。

据史料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圆明园九州清宴失火,诸王都进园救火,弘曕住处离此最近,却来最晚,并且和皇子们嬉嬉哈哈,毫无关念之情。乾隆将弘曕降为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分析,弘曕因此搬离开官园果亲王府,迁居孟端胡同45号的直接起因。弘曕被革职后,闭门家居,抑郁不欢,一病不起。病危时,乾隆帝亲临视疾,弘曕在衾褥间叩首谢罪。乾隆帝被手足之情所感动,呜咽失声,拉着弘曕的手说:我因你年少,故而稍加处分,以改变你的脾气,想不到你会因此得这样重的病。之后乾隆下令恢复弘曕郡王的封爵,遗憾的是弘曕不久即死,时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33岁,谥曰恭。

 

历代封袭情况

允礼:圣祖第十七子,雍正六年(1728年)晋果亲王,乾隆三年(1738年)薨

弘曕:乾隆三年(1738年)袭果郡王,乾隆二十八(1763年)年降贝勒,乾隆三十年(1765年)复封果郡王,寻薨,谥号恭。

永瑹:弘曕第一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袭果郡王,五十四年薨,谥号简

绵从:永瑹第一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袭贝勒,五十六年(1791年)卒。

绵律:弘曕第二子永璨之第一子,永瑹嗣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袭贝勒,嘉庆十一年(1806年)革退。

绵衕:永璨第二子,嘉庆十一年(1806年)袭贝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

奕湘:绵律第一子,绵从嗣子,道光十三年(1833年)袭镇国公,同治十一年(1873年)加贝子衔,光绪七年(1881年)卒,谥号恪慎

载卓:奕湘第三子,光绪七年袭辅国公,三十三年卒。

溥佑:载卓子,光绪三十三年袭辅国公。

由于果亲王允礼无嗣,嗣子孙实为雍正帝后代。

 

果郡王府概况

果郡王府的建筑整体是东起孟端胡同甲21号,即紧贴小盆儿胡同的院墙。西到孟端胡同27号。临顺城街的院墙,即旧城墙脚下。王府前临孟端胡同,后屋在大盆胡同。东西占有孟端胡同半条街区。王府大门设在22号,府内自21号至27号是相通的一个整体。甲21号是王府正室(福晋)的住所。共有房一百五六十间。清末此府是土载卓所居,所以时人又称卓公府,此府在清初至民国,一直是果亲王允礼的后人居住,该府出售于1941年。曾任北平特别市市长的何其巩以一万四千元的价格买下,此后,溥佑的后人毓珽迁居他处,果郡王府的历史到此结束。1949后,果郡王府的一部分成了水利部宿舍,一部分仍为私宅。

 

拆除与迁建

清朝从1644年入关至1912年隆裕太后让国历十帝,治268年。清代的王府建制。实为缩小的紫禁城,一般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府门、银安殿、翼楼、后殿、后寝、后罩楼等,其它两路,一般有王府花园、马厩等,朱家溍先生因先后曾居住在西堂子胡同(王府井教堂东边)左宗棠宅、帽儿胡同末帝溥仪的皇后婉容的后邸、炒豆胡同的僧王府,对老北京的王公府邸比较熟悉,曾专门讲过,我们现在统称的北京四合院是不准确的,北京内城所谓的四合院,过去都是明清时期的王公府邸,准确的讲应叫第宅,俗称大宅门。比方我们都熟悉的恭王府,叫它四合院显然不合适,它是多进院落构成的大宅门。比方,最近腾退的宣武门附近的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的故居,是三进院落,住了46户人家,沈家本故居显然是大宅门,如果仅仅是四合院,是挤不进这么多户人家的。沈家本是谁,大家熟知的晚清疑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他审明白的,在此不表。还说孟端胡同的果郡王府,它是被文物主管部门确定北京要保留的539个传统院落之一,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曾称它为四合院中的“上上品”,在北京金融街如火如荼的建设中,200412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色中,果郡王府轰然倒塌,民间文物爱好者努力了两年,坚守了两年,它还是化为灰烟,消逝在茫茫的历史中。梁从诫、华新民、单霁翔等人的呼吁,也飘散在无边的尘埃之中。果郡王府迁建后的房子门口挂着门牌号是阜成门内大街129号,离历代帝王庙不远,门口匾额上有欧阳中石“竹苑”两字,旁边墙上隐隐可以看到“孟端45号”字样,大门一直紧闭,不知里面的模样。

附记:2002年,孟端胡同45号院成为北京市539座重点保护院落之一,入选理由为“因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而成为北京目前现存的四合院中的上品。朱门绿廊、高树庭廓、雕梁画栋、青砖碧瓦、百年老树枝繁叶茂”。可是,这处拥有近400年历史的精美院落连同拥有800年历史的孟端胡同都被划入北京金融街开发项目的征地范围,现在耸立的一栋栋玻璃镜面高楼,埋葬了果郡王府。想起了李商隐《杂纂》中说:“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说点多余的话

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辽代为陪都,称燕京,金自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至1217年为中都,元代为大都,明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京师,清朝入主中原后为首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首都,1949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为首都。作为五朝帝都,有皇宫、有王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是我们民族历史的曾经,不必讳言。可以说,皇宫和王府,其建筑,都是中古时期留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帝制时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北京的幸运还不同于其他,就是它几乎没有经历过改朝换代的战争摧毁,即使在清朝,曾经有过两次国都沦陷,实话实说。破坏都不是很大。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各路军阀,今天我执政,明天你下野,奉系张作霖进了北京,他的大帅府,也是从徐树铮手里买下的,大帅府曾经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府,奉军驻进了历代帝王庙,也仅仅是驻,而不是拆。

辽、金时期,北京遗留下一些古塔,元代除了古塔,还有胡同,如今天西四北大街西侧的许多胡同,北京今天保留最多的还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清时期,北京最高等级的建筑,除了皇宫,就是王府了,一座王府,其实是一组等级仅次于皇宫的建筑群。可以看作是缩小的紫禁城。

王府建筑,除了它的规划、建筑材料、府园、府墙,可以说都是美观且上乘的,王府建筑是以正殿(即俗称银安殿)为中心规划布局,外有崇垣相绕,高大的围墙均用城砖砌筑。北京清代的各王府都有王府花园,也称府园,是王公府第之间,最富艺术特点的部分,“京师园林,以各府为胜”,如大家熟悉的三转桥恭王府的萃锦园,太平湖之旧醇王府花园、二龙坑郑王府花园,此外,各王府还有戏楼、家庙、马厩等等,还以恭王府马厩来说,后海附近的郭沫若故居,就是曾经的恭亲王府马号,据说恭亲王府有八十多匹马,而什刹海附近的宋庆龄故居,是醇亲王府的花园,总之,有清一代,王府占地最广的有一百二十多亩,普遍都是占地八十亩左右,有房一千二百多间,普遍是六百多间,现在在北京内城行走,也可体会到,过去的王府几乎就是占一条或半条胡同,清末民初,如果有人提起宝钞胡同,是有所专指的,即指位于宝钞胡同的蒙古亲王那彦图的王府。总之,王府建筑等级高,建筑材料也是一等一的好,花园精美,府门、垂花门、狮子院都设计精美,雕梁画栋,记得我看到朱家溍先生写他家在南锣鼓巷炒豆胡同的大院,夏天为了纳凉也为了装饰美化环境,院里摆了四十多缸荷花,这得多大的院落才放得下,因为家住的是僧王府的一部分,记得是僧王府的西路吧,僧格林沁是道光时期的蒙古亲王,其后代仍袭王爵。整个清代,大约建造了五十多处王府,至今仍在的廖廖,而孟端胡同的果郡王府在千禧之后仍固执地拆掉,实在是买椟还珠。

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的前世今生

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的前世今生

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的前世今生

孟端胡同45号果郡王府的前世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