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里过冬至

标签:
睿亲王府冬至九九消寒图祭祖 |
分类: 生活记 |
——读《王府生活实录》
冬至快到了,过去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今天就说说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在王府里是怎么过的。睿亲王始王是清初的多尔衮,他是清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摄政,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就是隔代不降,睿亲王历十三代,末代睿亲王为中铨,睿亲王府有新府、老府之分,《啸亭杂录》中说:“睿亲王府在明南宫,今为缎匹库,新府在石大人胡同”。(即分别在今南池子东和外交部街),金寄水是末代睿亲王中铨之弟中铭的长子,中铨无嗣,中铭又英年早逝,金寄水自幼住在睿亲王府,看看他的记忆中,王府是如何过冬至的。
冬至要提前报
冬至,又名长至,从这天起这进入“数九”了。有关冬至和数九的出处,古籍、类书、农历、词书等记之甚详,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就王府怎样过这个节日,我们一起看看,虽然都是琐事,但也是传统,且这些琐事鲜为人知,有些趣味,不妨一看。
冬至的前一天,由太监拿着一副红单帖,恭笔楷书:“明日冬至”。下面要写:宣统几年,岁在××。×月×日×时,冬至。主要是让王府里边的福晋、奶奶们,知道明天是冬至了,事先送个信儿。这一惯例,年年如此。
http://s10/mw690/001sRtljzy7gKOAHDwRb9&690
消寒图的几种形式
冬至以前,要制消寒图。消寒图可以分为几种,一般有四、五种之多。
第一种是九字双钩的,也就是道光初年御制的那几个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见清吴振棫著《养吉斋从录》每个字九笔,每天填一笔,九个字填完了,表明从冬至那天算起已过了九九八十一天,九尽了,春风于矣。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种消寒图,可能是王府以外不常见的,即“待柬春风重染郊亭柳。”也是每字九笔,制法和填法同前。
除这一种形式的以外,还有一种叫“素梅九九消寒图”。是一张画着八十一瓣的素梅小幅(不是八十一朵)。枝上的花有的是一朵,有的只是一个花蕾,有的是两瓣,有的是三瓣,似含苞待放,尚未成朵。每天用朱笔填上一瓣,填完了八十一瓣,也是九尽了。
这种消寒图上面还有题诗。曾经有两首诗与《北京风俗杂咏》和《北京竹枝词》等古籍记载的不同。
一首是:“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
另一首:“碎墨零缣写一枝,小斋日日费胭脂,待将九九寒消尽,便是春风得意时。”
第二首似有抱负,而又略带寒酸气,与前首不同。
第三种是闺房用的消寒图,它是一张画,非常工细。画上画着九个男孩。衣着、习俗皆非清代,可能是历代相传的。每个小孩手执一种玩具,如灯、伞、车、花、鞭爆等。每个玩物上有九个折过去的白纸小方块,半粘半折。例如,有个车,这车上的方纸块是九个窗子,每天翻一个,翻开的那面有花卉、人物。一个实物翻完了,是一九尽了,九个翻完,九九也尽了。这种消寒图在王府也很少见,金寄水见过的仅此一种,是个绫裱的小横幅。
第四种消寒图是打九个格子,每个格子里画九个铜钱,俗称“轱辘钱”,其形为口,下面写着歌诀:“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图上加图半阴晴。”
这种消寒图很普遍,但在王府的厅堂、轩馆里是看不到的。而在男佣人的寝室或他们工作的地方(如回事处、随侍处、管事处、庄园处等)才能见到。
这种消寒图上说:“上涂阴,下涂晴”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一天完了,从一个铜钱的方格内所涂墨的部位,就可以看出全天的气候变化。比方说,这一天是阴天,就用墨笔在上边涂一下;是晴天就在下边涂一下;左边涂上了,表示这一天刮风;右边涂上了,表示下雨了;中间涂上了表示下雪了。在北京,冬至以后一般只下雪,不下雨,所以,右边永远是白的。
那“图上加图半阴晴”,又是什么意思呢?假设这一天之内上午是阴天,下午是晴天,或者相反,待一天过完后,涂时就要注意各涂二分之一,即上涂一半,下涂一半。
消寒图还有许许多多形式,睿亲王府只有上述几种。在其他王府里或亲戚家里也制各自不尽相同的消寒图,用九字文制消寒图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所有王公府第的厅堂上都用道光御制的那种,可谓家家如此。
各种消寒图是早已制好了的,冬至才开始使用。其制法是:九字文消寒图,是用一个固定的长方型木屉子装裱素绢,其天地左右皆镶以淡绿或月白色的绫边,当中朱格九个,分为三行,每个格里是朱笔双钩馆阁体的一个楷书,字约二寸见方。文为竖行从右至左。画梅者亦系裱成的小幅。其他各种皆无固定形式,倒是多种多样的。
冬至制消寒图,并非起于清代,原是自古有之。明人杨允孚杂咏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见《日下旧闻考》)只是到了清代,王府中更为盛行。
祭祖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之习俗了。
在王府里除了制消寒图之外,还有祭祀。冬至祭祀,并不祭神,而是祭祖,据说也有祭神的,但睿亲王府里没见过。祭祖先的规模相当大,我家的祖先堂,是一处庄严肃穆的所在,内部格局与故宫奉先殿类似。前后两殿供奉十代亲王,另有小影堂二处。每一代都有福晋、侧福晋其数不等,祭品人人有份,这个数字就很可观了。
冬至这上午祭祖是供馄饨。因非大祭,不使簋和笾等器皿,而其供器一律都是乾隆官窑霁红中碗,非常精良珍贵。供器虽精,而祭品甚简,每碗只有五个小馄饨,点缀其间而已。这大概也应谓之“象征性”。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明孝陵的祭品“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铗,黍数粒,东瓜汤一瓯而已。”看来历朝的祭祀只重仪式隆重罢了。
家庙即宗祠,也称影堂。睿亲王府的家庙,位于三门以东,是一处三重院落,古柏苍松,肃穆幽静。前后殿共十间,每间一龛,其龛高与梁齐,如果不是上有毘庐帽,下有须弥座,简直就是一间大套间。其中有几案,有方桌,有隔扇,有幔帐,甚为宽敞。案上设有填青闹龙,满汉文合璧格式的神主牌位。每龛供奉一代亲王和福晋,有的不止一位福晋,以十龛计,影像之多,不少于三十幅。悬影之前,要将神主移出,悬毕,仍归原位。且排列次序为“大昭穆”。非熟悉此道者,是无力担任斯职的。所以说年终悬影又是一件大事。
家庙前后殿均有匾额。前殿为“乾隆御笔”,额曰“祭如在”;后殿乃是庆亲王永璘所书,额曰“骏烈清芬。”其抱柱楹联,因年久为风雨侵蚀字迹脱落,无法辨识。最后一重,有罩房七间,为储藏祭器之所,室内角落有一堆碎瓷片,为破损的器皿。其供器之增损详加注册,破损者不得任意抛弃,必须堆积于此。据金寄水回忆,象乾隆官窑霁红大碗,原有五十五件,一次检点祭器,发现账上虽然注明,破损十三件,而那堆碎物之中,却无一件霁红的。那类似这种现象,佛堂、诸库亦复如是,其积弊之深,概可想见。
数九头天都要吃火锅
祭完祖先之后,午饭阖府上下都吃馄饨,但馅不同。最佳者是烧鸭冬笋和鸡脯莞豆(洞子货)二种,一般则是猪肉菠菜、韭菜,与普通人家所食者无异。稍不同者,其皮不是三角形,而是包成小饺子,再将两尖对捏成一银锭状,碗底先垫熟粉丝,再放馄饨,然后浇上鸡鸭汤,其佐料也是紫菜、虾皮、冬菜、芜荽(香菜)等等。
为什么冬至要吃馄饨,其说不一。一说是吃馄饨喝热汤,是为了取暖;一说是象征天地未分之象,至冬至交天时才分为天地。此说荒谬绝论。清人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冬至条》有“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的话。但他又说“则何者为馄何者为饨耶?”他连“馄饨”这一食物的名称也否定了。看来冬至吃馄饨似有所本,但又查无实据。只好姑妄言之了也。
上午吃馄饨之外,还要配些“时菜”。所谓时菜,是指含热量较多的食品,如鸽蛋、鹌鹑肉、鹿肉、山鸡肉等。晚上照例吃火锅,不仅冬至这天要吃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到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种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但与“东来顺”的涮羊肉不一样。它的汤很考究,作汤的原料包括烤鸭、生鸡片、蘑菇、虾米、干贝等,此外,还有两种与北京市民所用的一样,一是丸子,二是驴肉。这两种普通食物,价廉物美,各有特色,可惜今天见不到了。这许多原料熬出来的汤涮羊肉,其味无穷。羊肉片无非是大三叉,小三叉,上脑,黄瓜条等。除了羊肉之外,还要有全部羊肚,所谓全部也并不全,首先不要肚板,嫌它不好嚼。羊肚主要是吃肚脸,去了两层皮的肚仁。除了羊肚,还要有腰子和肝,这是不能少的,这样才叫“全涮羊肉”。但要说清楚,王府涮羊肉所用的调料不象今天“东来顺”所用的调料这么多,这么全。当时,只有白酱油(好酱油),酱豆腐,韭菜末(不是韭菜花)和糖蒜。象什么芝麻酱、虾油、料酒、炸辣椒等佐料一概没有,同时也不涮白菜,而只涮酸菜、粉丝。在我童年时代,十岁以前,吃涮羊肉从未见过白菜,后来到“东来顺”吃饭,才见到那么些咯佐料,还涮白菜,吃烧饼,吃杂面,真是大开眼界。
从“一九”过后,以后的八个“九”吃的火锅各不相同。有山鸡锅、白肉锅、银鱼、紫蟹蜊蝗火锅,麅、鹿、黄羊、野味锅等等,九九末一天,吃的是“一品锅”。此锅为纯锡所制,大而扁,因盖上刻有“当朝一品”字样故名。它以鸽蛋、燕菜、鱼翅、海参为主,五颜六色,实际上是一大杂烩菜。
冬至,除了制消寒图,祭祖先,吃馄饨,吃火锅之外,还有什么风俗呢?据说,在清朝前期,还有许多习尚,古籍《帝京岁时纪胜》和《燕京岁时记》两书记载较详,读者不妨一阅。
升地火与消寒雅集
冬至消寒,在王府生活中,随处都可表现出来。上面所讲过的除外,而真正起到消寒作用的,无如“升地火”。“地火”又名“火炕”,但与乡间的热炕不同,它是“火燃于地底”,此火一升,四壁皆暖。清道光帝有咏火炕诗:“花砖细布擅奇工,暗焦松枝地底烤。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眼常觉体冲融。”诗虽不佳,倒是真情实话。地火是何种形状呢?在室内看不见。只有在廊子上才能看到表面的“炉坑”。炉坑就不是升火的地方。在故宫某些宫殿的廊子上还能见到炉坑盖口。它是与地面相平的。升火时要掀起木板炕盖,走到下面方添煤点火。烟从山墙排出,有时却看不见,可见它的布局、设置是很巧妙的。
从节交冬至始,有的王府作“消寒雅集”,参与者多是文人墨客,而且只限“布衣”,因在辛亥革命以前,王府不得结交大吏,故此。这种“雅集”规模不大,多则十人左右,逢九举行一次。其内容不过是分题拈韵,即席赋诗;踵事增华,鲜有佳作。每次略备果酒,小酌而散。聚会地点多在小客厅。睿王府有轩馆数处,而斯会总在“徐白亭”,因其精巧幽静,比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