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因何攻陷了国都北京(二)
(2017-04-26 15:29:52)
标签:
东南互保李鸿章张之洞 |
分类: 读书记 |
1900年6月21日清廷向列强宣战后,赋闲京城的李鸿章启程赴粤为都督,清廷向各省下令焚教堂杀教民,东南省级官员——广东的李鸿章、南京的刘坤一、武汉的张之洞、山东的袁世凯等,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这是未经皇室授权的非法诏令。
东南各省督抚向李鸿章询问,李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个非正式的协定:大意是作为各省的最高权威,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镇压拳民。而外国列强不得派军队进驻他们的区域,各省纷纷宣布东南互保,中外互保。粤督鸿章、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川督奎俊、还有闽督、福州将军、苏抚鹿传霖、皖抚王之春、鄂抚于荫霖、湘抚俞廉三、粤抚德寿、山东巡抚袁世凯,坚持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剿不可开。看来,在京城一片杀人放火的混乱中,中国南方还有清醒明白事理的有识之士。
19、外国使馆增加警卫
20、战争的幽灵被放了出来
21、德使克林德遇害
经过是总理衙门照会各使馆,大沽炮台已为各国所夺,中外战衅已开,故各国使臣应于24小时内一律离京,各使以驻津各领事无宣战权,联名请见总理衙门王大臣端郡王载漪,未获同意,德使克林德性急,带翻译往东单的总理衙门,担心途中遇乱,带枪前往,在东单牌楼附近,不知何故误拉响枪拴,比国守卫官兵误官兵来攻,蜂涌出门开枪,清官兵在此,疑其击己并开枪,克林德中弹,各国使臣得知此事,疑朝廷有意害之,担心自己也遭遇此害,遂决定不出京。义和团进京后的局势,令各国使臣没有安全感,德使克林德的遇害,是庚子事变中的标志性事件,影响深远。今天立在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牌楼,就是最早据《辛丑条约》第一条在东单牌楼克林德遇害处立起的克林德碑,碑上刻有光绪帝的道歉上谕。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德国战败,中国作为战胜国,将此碑改为公理战胜碑。端王曾想攻下使馆拘各国使臣为人质,王爷可谓胆大包天,无知者无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