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还有多少清代的王府
(2017-02-09 13:28:00)
标签:
清朝北京的王府内城八大铁帽子王 |
分类: 行走记 |
——北京历史散步(十二)
清王朝从1644入关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历经268年,共经十帝,有一百多位皇子,封为亲王、郡王的有五十多位,因为清朝不外封,就是亲王、郡王没有封地,因此,北京逐渐修起了近50座王府,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王府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满族文化和北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清一代,王府建制不仅品级高,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应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雕砖、雕木、彩绘、刻石等精细工程,各府的花园,更富艺术特色,《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述“京师园林,以各府为胜”。出生于睿亲王府的金寄水先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睿亲王多尔衮的后代,他曾说过,北京的古建筑中,除了宫殿、坛庙、苑囿外,就要数王府了。
自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朝建国,北京均未经受大的战火,所以,王府多得以保存。有清一代,没有外省分封制,诸王邸宅,荟萃京师,分布于内城街巷之间,与民间多有接触,是沟通宫廷与民间的桥梁。
清太祖努尔哈赤有16子,清世宗皇太极有11子,顺治帝有8子,康熙帝有35子,雍正帝有10子,乾隆帝有17子,嘉庆帝有5子,道路光帝有9子,咸丰帝有2子,后代几个皇帝光绪、宣统没有子嗣,这样加起来,清代一共有皇子113位。以上皇子封为亲王、郡王者50余位,封为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者近30位,早年夭折没有追封的约30位,加起来有近百位。所以,有清一代,北京大约建有近50座府。
生活在乾嘉时期的礼亲王昭梿在其《啸亭杂录》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王公府邸,有名有姓的就有42座王府。因其本人就是世袭的礼亲王,对清代的分封制度和王府情况,比较了解,大体可信。此后,亲王、郡王不断分封,王府不断涌现,至清末北京的王府才停止修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燕都丛考》,作者陈宗蕃对北京的宫殿苑囿、街署府邸、坛庙寺观、街巷胡同、名人故居等多有记载,其中反映了清末民初北京府邸的基本情况,他详细列出了46座亲王、郡王府的名称、地理位置。由于清代的王府可以代代相袭,一些王府可以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没有被分封为亲王、郡王等原因,就出现了一百多位皇子,只有近50座王府的情况。这些王府散落在北京内城各个角落,各自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成为王府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熟知的清初八大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均建有王府,如:礼亲王及王府、郑亲王及王府、睿亲王及王府、豫亲王及王府、肃亲王及王府、庄亲王及王府、克勤郡王及王府、顺承郡王及王府,这八大铁帽子王的王府,是清初较早修建的一批王府,无论建筑规模、建筑质量和建筑水平,都是王府中最好的,当然,历史中也多有周折,睿亲王多尔滚死后削爵,历127年,至乾隆时才复王位,他的子孙重新入宗庙、追封并承袭,所以,睿亲王府就有新、老两府。此类情形,其他亲王中也有,不一一例举。
历经清末隆裕太后让国、民国建立及定都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的历史风云变幻,现在北京还有16座王府尚存,这些王府是恭亲王府(庆亲王府)、醇亲王府(荣亲王府、成亲王府)、怡亲王府(宁郡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惠亲王府、礼亲王府、定亲王府、郑亲王府、顺承郡王府、克勤郡王府、淳亲王府、循郡王府、仪亲王府、恒亲王府,及两座贝勒府:涛贝勒府、洵贝勒府。
16座王府及两座贝勒府简况:
恭亲王府:北京前海西街,旧为和珅邸,道光帝第六子奕訢的府邸,溥伟为末代恭亲王,现部分对外开放。
醇亲王府:有新、旧两府。旧府在北京宣武门内迤西太平湖,原为荣亲王永琪的府邸,永琪为乾隆帝第五子,奕譞道光第七子,1859年住入此府,他次子载湉继位成光绪皇帝,另造新府,原府改为祠堂,清制规定皇帝住过的旧府,后人不得沿用,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校址。新府在后海北沿,原为贝子毓棣府邸,是在成亲王府的基础上扩建。成亲王永星是乾隆帝十一子。现为国家卫计委、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单位所用。醇亲王府的西部花园,1963年宋庆龄迁入居住,现为宋庆龄同志故居,对外开放。
怡亲王府:旧府在王府井大街帅府园,依嘱,怡亲王死后,旧府改作贤良寺,新府在朝阳门内北小街。第一代怡亲王允祥为康熙帝十三子,除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外的世袭罔替之王,载敦袭王位后,所居之宁郡王府改为怡亲王府,而将新府赐给了孚郡王。宁郡王府在东单北大街路东北极阁。现为青年艺术剧院使用。
雍亲王府:北京城东北区雍和宫大街12号,康熙帝四子胤禛的府邸,后继位为雍正帝,府邸改改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帝也出生于此,他继位后,此地改为喇嘛庙,现对外开放。
和亲王府:王府在铁狮子胡同,今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3号,第一代和亲王为雍正帝第五子弘昼,清末此地为陆、海军衙署,后为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社科院一此国际研究所使用。
敬谨亲王府:东铁匠胡同,今西单南部教育街附近,敬谨亲王为清太祖第一子褚英的三子,整座王府坐北朝南,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参政胡同,北到手帕胡同。府内原有东西中三路,西路类似跨院不太正规。东路和中路建筑大致相同。有宫门五间,院内有东西翼楼各面阔五间,正殿面阔五间,前有甬道、月台。内门三间,门内寝殿有五间,寝殿有转角游廊连接东西耳房。东路还有花园建筑。在中路与东路之间建有土山,山下有亭。清学部和民国北洋政府教育部均设于此,现为部队使用。东路有一个实习饭店。清代世袭递降亲王府之一,为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尔哈赤之孙)的王府。光绪年间这里改为学部,民国时期为北洋政府教育部,
惠亲王府:位于灯市口西街路北,富强胡同六号、甲六号及二十三号。惠亲王为嘉庆帝第五子绵愉,此王府现存,正门已拆,部分已建为机关宿舍楼和机关办公楼,部分尚存。
礼亲王府:分老府和新府,老府即定亲王府,在今西四大街缸瓦市颁赏胡同内,顺治六年,礼亲王代善之子满达海改封巽亲王,是府为巽亲王府,乾隆年间,此府改为定亲王府,今为九三学社使用。新府在今西黄城根南街九号,紧挨着老府,1927年华北大学蔡元培为校长时曾租此处为校舍,1943年,卖给了日本的“满铁”,基本保持原貌,现为国务院机关一办公处及民居。
定亲王府:在今西四大街缸瓦市颁赏胡同内(义达里),顺治六年,礼亲王代善之子满达海改封巽亲王,是府为巽亲王府,乾隆年间,此府改为定亲王府,今为九三学社使用。
郑亲王府:今在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国家教委所在地。现只存有门房三间,正殿五间及其他一些房舍。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初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之子,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王府的位置在整个清代一直没变。
顺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治五年(1648)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样,也是前殿后寝,有正门(宫门)、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原后楼现已无存)。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张作霖入据北京时,占用王府作为大元帅府。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于王府正门外建起政协礼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数层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克勤郡王府:在石驸马大街,今宣武门内新文化街,今府的主要正门、大殿、西翼楼等已不存,其他建筑残存。现为西单新文化街第二小学。
淳亲王府:东交民巷正义路西口,康熙帝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邸,允祐于雍正元年(1723)晋封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1860),王府成为英国使馆。现为一机关占用。
循郡王府:在东城安定门内大街方家胡同13号和15号。循郡王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现为北京市143中学。
仪亲王府:在西长安街双塔寺东,今西长安街7号和府右街137号, 仪亲王府始王永璇,为清高宗乾隆第八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封为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晋仪亲王。其长子绵志继袭郡王爵,故这里也称乙郡王府。清末在该府址建邮船部、财政部,仪亲王的后人毓祺迁到西直门大街路北的祺公府。现今文化局院内残存的游廊和楼阁一般认为是当年仪亲王府花园旧物。为北京市文化局、国家电力公司所占用。
恒亲王府:朝阳门内北小街福夹道1号烧酒胡同。原为康熙第五子恒亲王允祺的王府。嘉庆时,允祺后人爵位递降至镇国公,无权再住王府,改迁他处,恒亲王府则改为淳亲王府。嘉庆皇帝将此府赐给第三子淳亲王绵恺。因为绵恺无嗣,就以道光帝第五子爱新觉罗·奕誴为绵恺的嗣子,并于1846年承袭淳亲王爵位,因而人称“五爷府”。只残存一正房、两厢房,现为北京164中学所占用。
涛贝勒府:西城柳荫街,现存两进四合院,似为神殿、后殿及配殿,并有两门,在两门中间又有一大殿,两殿旁边有一对狮子,府墙尚可看出来。现为北京市十三中学、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
洵贝勒府:在西单北大街110号,西单商场后面。洵贝勒即载洵,是醇亲王奕譞第六子,出继给瑞郡王奕志为嗣,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郡王衔。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并赴欧美考察海军。现宅路北的垣墙和一组四合院均保存完整。不过,所有房屋均为硬山过垄脊筒瓦顶,规制已不能同清初王府相比。现存完整的府墙和许多房舍。现为居民小区和机关占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