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原历史之二:安阳殷墟发掘和研究

(2015-11-19 19:10:39)
标签:

殷墟考古

史语所

董作宾

李济

梁思永

分类: 读书记

还原历史之二:安阳殷墟发掘和研究

 

将中国信史上推六七百年之结论,实有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家们之劳作。这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一个重要侧面。十九世纪末,甲骨文被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个重大发现,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学者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据说1899年,某先生因病买药,发现药方中有味药是“陈龟版”,他让仆人再去药铺全部买回,他就是第一个搜集刻字甲骨的学者王懿荣,清代翰林院编修。此后,甲骨文的搜集、珍藏、研究、争论就一直持续着,直到1928年。

 

1、  国民党元老们在拟定一个国家研究院时,首先把重点放在自然科学上。因此,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和气象研究所是在南京和上海市最先建立的五个所,史语所是后来建立的,主要是创建者傅斯年努力的结果。

2、  考古发掘团队: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史语所迁到台湾。史语所考古组当时的领军人物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

3、  发掘时间1928年至1937年,先后进行十五次发掘,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了安阳发掘计划。安阳发掘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支持下,由中央研究院承办的一项科学事业。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董作宾团队研究甲骨文,出版了《殷历谱》、《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等梁思永团队研究侯家庄记录,李济研究陶器《殷墟器物•陶器》,石璋如、高占寻、夏鼐协助李济研究安阳出土文物。

4、  考古发掘直接领导者:史语所考古组。第一次安阳发掘是董作宾带队,他是河南人,第二次发掘是李济带队,李与董达成的谅解是董研究契刻文字,李负责所有其他遗物。以后,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济、哈佛大学考古学博士梁思永等先后担纲。第二次发掘发现了685片甲骨,更有对堆积情况和地层的记载,可谓科学的考古发掘。

5、  经费支持有中央研究院、华盛顿弗利尔艺术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1930年以后三年每年拔一万元作为研究所田野工作经费)

6、  在学者们的推动下,立法院于1930年6月通过了古物保护法,内务部和教育部于1935年春联合向中央研究院发出批准发掘的第一号执照,而当时安阳发掘已进行到第十一次了。

7、  安阳小屯进行了九年12次发掘,经历了不少变化,即指挥、人员、指导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侯家庄(三次发掘)的田野资料是在梁思永一个人领导下整理的。安阳侯家庄进行了3次发掘,梁思永挂帅。

8、  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共进行15次。历经几十年,学者们整理出版专著和文章有《殷墟文字甲编(图版)》、《殷墟文字乙编(图版)》、《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殷墟文字丙编》、《卜龟腹甲的序数》、《殷代的农业与气象》(张秉权)、《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侯家庄报告集》(系列)(梁思永、高去寻)、《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建筑遗存》(石璋如)、《青铜觚形器之研究》、《青铜爵形器之研究》、《青铜鼍形器之研究》、《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伍拾叁件青铜器之研究》《安阳发掘报告》(《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侯家庄报告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谱》、《小屯•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史前陶器》、《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殷代地上建筑复原的第二例》、《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代的夯土、建筑与一般建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甲骨金文中所见的委屈代农稼情况》、《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殷代农业与气象》、《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殷墟有刃石器图说》、《殷墟器物甲编陶器》《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殷代装饰艺术的诸种背景》、《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笄形八类及其纹饰之演变》、《甲骨学五十年》、《甲骨文中所见的“数”》、《再论小屯与仰韶》、《卜辞同文例》、《甲骨年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大龟四版考释》、《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殷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金石书录目》等。

9、  留在大陆的原来史语所同仁有胡厚宣、王湘、尹达、郭宝钧、杨廷宾、吴金鼎、夏鼐、王天木、赵青芳、尹焕章、游寿等

10、 北伐胜利后,安阳的发掘才能进行,因为河南原是冯玉祥的地盘,这是政治对学术的影响之一侧面。

11、 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

12、 甲骨文研究,有四个成绩卓越的阶段,这四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董作宾的《殷历谱》。

13、 田野考古学者清楚地知道,至少在隋朝,“殷墟”就被当作墓地使用了。证据表明,当隋朝人在此埋葬死人时,他们经常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刻字甲骨,如果那时的学者像十九世纪古文字学家一样有教养,发现了埋藏的珍品,那么,中国学者早在十三世纪就认识了甲骨文。很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与君相见不相识,600多年后,再次相见,学者们才渐渐认识了它。

14、 王懿荣是第一个搜集刻字甲骨的学者。清代翰林院编修,偶然发现,据说,他生病了,主治医师的药方中有味药是“陈龟版”,家庭的主人显然也是一位医药行家,所以,当药买回去时,他查看药的全部成分,当他发现“龟版”上有古字时,感到十分惊异,虽然不认识,但立刻被吸引住,遂命仆人赴原药店,把所有的“龟版”买回。

15、 刘铁云继王懿荣后搜集甲骨,据陈梦家估计他至少搜集了5588块,陈还推论,他从1901年已经开始搜集甲骨。印成《铁云藏龟》印了1058块甲骨,1903年。

16、 孙诒让,他是第三位注意甲骨文的学者,《契文举例》,三人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17、 1948至1949冬,李济受傅斯年委托,负责把史语所的收集物运台,史语所被安置在台北和新竹之间的杨梅镇,史语所的研究人员在此工作5年(1949年—1954年),1954年,由于经济压力,董作宾决定离开所长岗位,接受香港大学邀请。董离开时并未辞职。朱家骅与李济商,李1955年8月被任命为所长。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给史语所一此援助,为研究所建一座保管安阳收集珍品的库房和图书馆。1955年史语所迁南港。哈佛—燕京学社、中华民国科学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都向研究所捐助经费,以支持它的研究项目。董作宾1958年从香港回到研究所,1963年11月23日在台大医院逝世。南港研究所的分工:董作宾、张秉权和李孝定研究甲骨文,石璋如审核田野记录,还有一批年轻助手协助他总结小屯田野发掘的资料。高去寻承担梁思永关于侯马市家庄王陵的初稿编纂,并最终定稿。李济除个人研究外,还担任《中国考古报告集》的总编辑并审核最后报告的定稿和出版。

18、战前,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考古报告集》的总编辑已同意出版一卷前九次发掘中所有登记的有字甲骨的拓片,随后出版考证和释文。指导思想是尽快将已编号的新资料公之于世,以便各地的古文字学家能充分利用。

 

安阳殷墟15次发掘表

 

日期

领导人

田野队员

成果

1

1928年10月7日至31日

董作宾

郭宝钧、王湘

有字甲骨784片。

2

1929年春季

李济

郭宝钧、王湘

有字甲骨685片、对三个不同地点进行地下情况调查,对地下堆积分三层(殷商、隋唐、现代)、测量遗址地形,系统记录收集的陶器,发现陶片、石器、玉片等(记录方法和分类标准都有革命性变化)

3

1929年10月

李济

郭宝钧、王湘

“卷地毯”式方法,殷商文化遗迹最重要的堆积发现,即有名的“大连坑”、发现一堆甲骨,其中有四版大龟甲,各类动物骨头、多种类型陶器、雕刻的骨器和石器、象牙雕刻、石工具和青铜工具共存、铸青铜器的范、其它出土物。获有字甲骨3012

4

1931年春

李济

董作宾、郭宝钧、王没想到、李济、梁思永、李光宇、吴金鼎刘屿霞、石璋如、刘耀

将遗址分为一个区ABCDE,有字甲骨781片,戈、矛、化骨、白陶,后岗发掘,揭示了彩陶、黑陶和安阳文化以一定的顺序叠压着。

5

1931年11月7日至12月19日

董作宾

郭宝钧 刘屿霞 王湘

小屯。BE区发现夯土区。获有字甲骨381

6

1932年4月1日至5月31日

李济

董作宾 吴金鼎 刘屿霞 王湘

周英学 李光宇

小屯。未加工的大小适度的砾石沿夯土边缘规则排列,是作支撑柱子的基石。获有字甲骨1

7

1932年10月19日至12月15日

董作宾

石璋如 李光宇

小屯。探寻建筑基础、考察其他地下建筑。获有字甲骨29片。

8

1933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

郭宝钧

李景聃 刘耀 石璋如 李光宇

小屯。在殷墟附近的后岗,首次发现大墓;发现了仰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相叠压的堆积。证实在营建大墓时也使用“夯土”技术。获有字甲骨257

9

1934年3月9日至4月1日

董作宾

李景聃 石璋如

小屯。探寻建筑基础、考察其他地下建筑,九版龟甲。于小屯获有字甲骨441片,于侯家庄获有字甲骨42

10

1934年10月3至12月30日

梁思永

石璋如、刘耀、祁延霈、胡福林、尹焕章

由于青铜时代墓葬被盗,梁思永决定挖掘侯家庄西北岗墓地。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区。侯家庄西北王陵发现。西区4座大墓,东区63座小墓,埋葬的躯体呈不同姿势,小墓中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大墓中出土纹刻石器,有高达36厘米的。大量玉饰品、花骨、白陶等。这些制品比小屯和精致,而保存得也好。

11

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

梁思永

7位考古组助手。清华的夏鼐见习田野考古

田野工作高潮,收获丰富,得到中央院总干事丁文江财政支持。侯家庄西北岗王陵。发掘面积8000平方公尺,清理了西区4座大墓,揭开了东区411个小墓,小墓发现有头骨、无躯干的“人牲”。雕刻的大理石,许多体积大的青铜器和精致的玉器等。石刻有龟、蛙、人像、虎头、鹰头和两面兽等。

12

1935年秋

梁思永

每天雇500名工人,

侯家庄西北岗王陵。发掘面积达9600平方公尺,在西区有更多大墓被揭开,7座正规大墓,104个小墓。东区清理近1117个小墓。3次西北岗发掘,共揭开1267个墓,其中1232个为殷商时期的墓,有10个的地下建筑结构规模大,7个在东区,3个在西区。石雕、青铜容器和武器。

13

1936年3月18至6月24日

郭宝钧、石璋如

李景聃、王湘、祁延霈、高去寻、尹焕章、潘悫、

安阳小屯(对建筑基址考察)发掘面积14亩,127个窖穴,181个墓葬。无轮廓但有基石的基址,基直下有水沟。发现H127。片H(灰坑)表示窖穴,M(墓)表示墓葬。(H127,代表刻字甲骨的地下档案库,1936年6月12日发现,负责H127发掘是王湘先生,全体队员连续4昼夜挖出了3吨多重的埋藏档案块,运回南京史语所,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承担了剥离它的任务。此坑共出土有字甲骨17096,其中17088片都是龟甲,8块是牛肩胛。

14

1936年9月20至12月31日

梁思永、石璋如

王湘、高去寻、尹焕章、另有四人

安阳小屯(对建筑基址考察)60条探沟,发掘面积3590平方公尺,26个基址122个窖穴,132个墓葬,地下沟。获有字甲骨2

15

1937年3月16日至6月19日

石璋如

王湘、高去寻、潘悫、另有四人

安阳小屯(对建筑基址考察)37条探沟;发掘面积3700平方公尺;基址30个;窖穴220个;地下沟通20公尺长;有跪葬人牲的门,许多遗物。登记的陶片总数近25万片。获有字甲骨599

注:带下画线的字,皆采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一书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一章。

 

 

陶片25万片,车马葬、人牲、车马坑、刻字甲骨的地下档案库、动植物、重3吨多的埋藏档案块

 

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P123

 

H127龟甲档案库的发现。此坑出土有字甲骨17096片,只有8片是牛肩胛骨,其余都是龟甲

青铜器:器形、纹饰、功能和铭文等。武器和兵马车上的装饰品。

吴金鼎《中国史前陶器》

 

 

安阳殷墟发掘及研究的学术成果(注:笔者将按时间顺序依次重新排列)

著作(文章)名称

注释

出版时间

其他

作者

安阳发掘报告

一、二期

1929

论文集

史语所(作者略)

 

三期

1931

论文集

史语所(作者略)

 

四期

1933

论文集

史语所(作者略)

中国考古报告集

之一(城子崖 1934年出版)、之二(小屯 1948至今一直在出版)、之三(侯家庄1—6本  1962年开始出版至1973年)

1934

1948至今

1962—1970(1962、1962二本、1962三本1968六本、1970第五本)

论文集

史语所(作者略)

《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之《古器物研究》共五册

 

1964至1972年

 

 

史语所集刊

1—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上册

 

 

 

中国考古学报(1936年创办)

 

 

 

史语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单刊

 

 

 

 

《伦敦图画新闻》

刊载安阳发掘情况

1930年6月21、1931年8月8日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

 

1929

 

董作宾

殷墟沿革

 

1930年

 

董作宾

甲骨年表

 

1930年

 

董作宾

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     

 

1934年

 

董作宾

五等爵在殷商

 

1936年

 

董作宾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董作宾

骨文例

 

1936年

 

董作宾

殷商疑年

 

1936年

 

董作宾

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

 

1936年

 

德日进

杨钟健

《中国史前陶器》

 

1938

 

吴金鼎

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 

 

1939年

 

董作宾

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

 

1945

 

胡厚宣

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

 

1947年

 

石璋如

甲骨年表

 

1947年

 

董作宾、胡厚宣

卜辞同文例     

 

1947年

 

胡厚宣

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 

 

1948年

 

胡厚宣

河南安阳後冈的殷墓

 

1948年

 

石璋如

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       

 

1948年

 

李济

殷历谱後记     

 

1948年

 

董作宾

○不○解

 

1948年

 

屈万里

○法滥觞於殷代论       

 

1948年

 

屈万里

甲骨文○比二字辨  

 

1948年

 

屈万里

安阳殷墟之哺豹乳动物群补遗

 

1949年

 

杨钟健

殷代月食考     

 

1950年

 

董作宾

○掣○考

 

1951年

 

李方桂

小屯西区的墓葬群

 

1952年

 

石璋如

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 

 

1952年

 

高去寻

殷墟有刃石器图说       

 

1952年

 

李济

说“吉”

 

1952年

 

张秉权

 

 

 

 

 

西周年历谱     

 

1952年

 

董作宾

殷代装饰艺术的诸种背景

 

1955

 

李济

卜旬腹甲的序数

 

1956年

 

张秉权

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

 

1957

 

李济

祭祀卜辞中的牺牲

 

1968年

 

张秉权

殷代农业与气象

 

1970年

 

张秉权

…………

 

 

 

 

到台以后,史语所刊继续有研究成果发表,在此略

 

 

 

 

安阳

 

 

 

 

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第二本丙编辑)

上辑(一)

1957

 

 

 

上辑(二)

1959

 

 

 

中辑(一)

1962

 

 

 

中辑(二)

1965

 

 

 

下辑(一)

1968

 

 

 

下辑(二)

1972

 

 

《青铜觚形器之研究》

 

1964

 

李济、万家保

《青铜爵形器之研究》

 

1966

 

李济、万家保

《青铜鼍形器之研究》

 

1968

 

李济、万家保

《青铜鼎形器之研究》

 

1970

 

李济、万家保

《伍拾叁件青铜器之研究》

 

1972

 

李济、万家保

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

 

1955

 

石璋如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 建筑遗存

 

 

 

石璋如

殷代地上建筑复原之一例

 

1954

 

石璋如

殷代的夯土、版筑与一般建筑

 

1969

 

石璋如

殷代地上建筑复原第二例

 

1970

 

石璋如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 殷墟墓葬之一 北组墓碑

 

1970

 

石璋如

殷代农业与气象

 

1970

 

张秉权

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

 

 

 

胡厚宣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  上辑

 

 

 

李济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