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之二:安阳殷墟发掘和研究
(2015-11-19 19:10:39)
标签:
殷墟考古史语所董作宾李济梁思永 |
分类: 读书记 |
还原历史之二:安阳殷墟发掘和研究
将中国信史上推六七百年之结论,实有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家们之劳作。这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一个重要侧面。十九世纪末,甲骨文被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个重大发现,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学者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据说1899年,某先生因病买药,发现药方中有味药是“陈龟版”,他让仆人再去药铺全部买回,他就是第一个搜集刻字甲骨的学者王懿荣,清代翰林院编修。此后,甲骨文的搜集、珍藏、研究、争论就一直持续着,直到1928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战前,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考古报告集》的总编辑已同意出版一卷前九次发掘中所有登记的有字甲骨的拓片,随后出版考证和释文。指导思想是尽快将已编号的新资料公之于世,以便各地的古文字学家能充分利用。
安阳殷墟15次发掘表
次 |
日期 |
领导人 |
田野队员 |
成果 |
1 |
1928年10月7日至31日 |
董作宾 |
郭宝钧、王湘 |
有字甲骨784片。 |
2 |
1929年春季 |
李济 |
郭宝钧、王湘 |
有字甲骨685片、对三个不同地点进行地下情况调查,对地下堆积分三层(殷商、隋唐、现代)、测量遗址地形,系统记录收集的陶器,发现陶片、石器、玉片等(记录方法和分类标准都有革命性变化) |
3 |
1929年10月 |
李济 |
郭宝钧、王湘 |
“卷地毯”式方法,殷商文化遗迹最重要的堆积发现,即有名的“大连坑”、发现一堆甲骨,其中有四版大龟甲,各类动物骨头、多种类型陶器、雕刻的骨器和石器、象牙雕刻、石工具和青铜工具共存、铸青铜器的范、其它出土物。获有字甲骨3012片 |
4 |
1931年春 |
李济 |
董作宾、郭宝钧、王没想到、李济、梁思永、李光宇、吴金鼎刘屿霞、石璋如、刘耀 |
将遗址分为一个区ABCDE,有字甲骨781片,戈、矛、化骨、白陶,后岗发掘,揭示了彩陶、黑陶和安阳文化以一定的顺序叠压着。 |
5 |
1931年11月7日至12月19日 |
董作宾 |
郭宝钧 刘屿霞 王湘 |
小屯。BE区发现夯土区。获有字甲骨381片 |
6 |
1932年4月1日至5月31日 |
李济 |
董作宾 吴金鼎 刘屿霞 王湘 周英学 李光宇 |
小屯。未加工的大小适度的砾石沿夯土边缘规则排列,是作支撑柱子的基石。获有字甲骨1片 |
7 |
1932年10月19日至12月15日 |
董作宾 |
石璋如 李光宇 |
小屯。探寻建筑基础、考察其他地下建筑。获有字甲骨29片。 |
8 |
1933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 |
郭宝钧 |
李景聃 刘耀 石璋如 李光宇 |
小屯。在殷墟附近的后岗,首次发现大墓;发现了仰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相叠压的堆积。证实在营建大墓时也使用“夯土”技术。获有字甲骨257片 |
9 |
1934年3月9日至4月1日 |
董作宾 |
李景聃 石璋如 |
小屯。探寻建筑基础、考察其他地下建筑,九版龟甲。于小屯获有字甲骨441片,于侯家庄获有字甲骨42片 |
10 |
1934年10月3至12月30日 |
梁思永 |
石璋如、刘耀、祁延霈、胡福林、尹焕章 |
由于青铜时代墓葬被盗,梁思永决定挖掘侯家庄西北岗墓地。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区。侯家庄西北王陵发现。西区4座大墓,东区63座小墓,埋葬的躯体呈不同姿势,小墓中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大墓中出土纹刻石器,有高达36厘米的。大量玉饰品、花骨、白陶等。这些制品比小屯和精致,而保存得也好。 |
11 |
1935年3月10日至6月15日 |
梁思永 |
7位考古组助手。清华的夏鼐见习田野考古 |
田野工作高潮,收获丰富,得到中央院总干事丁文江财政支持。侯家庄西北岗王陵。发掘面积8000平方公尺,清理了西区4座大墓,揭开了东区411个小墓,小墓发现有头骨、无躯干的“人牲”。雕刻的大理石,许多体积大的青铜器和精致的玉器等。石刻有龟、蛙、人像、虎头、鹰头和两面兽等。 |
12 |
1935年秋 |
梁思永 |
每天雇500名工人, |
侯家庄西北岗王陵。发掘面积达9600平方公尺,在西区有更多大墓被揭开,7座正规大墓,104个小墓。东区清理近1117个小墓。3次西北岗发掘,共揭开1267个墓,其中1232个为殷商时期的墓,有10个的地下建筑结构规模大,7个在东区,3个在西区。石雕、青铜容器和武器。 |
13 |
1936年3月18至6月24日 |
郭宝钧、石璋如 |
李景聃、王湘、祁延霈、高去寻、尹焕章、潘悫、 |
安阳小屯(对建筑基址考察)发掘面积14亩,127个窖穴,181个墓葬。无轮廓但有基石的基址,基直下有水沟。发现H127。片H(灰坑)表示窖穴,M(墓)表示墓葬。(H127,代表刻字甲骨的地下档案库,1936年6月12日发现,负责H127发掘是王湘先生,全体队员连续4昼夜挖出了3吨多重的埋藏档案块,运回南京史语所,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承担了剥离它的任务。此坑共出土有字甲骨17096,其中17088片都是龟甲,8块是牛肩胛。 |
14 |
1936年9月20至12月31日 |
梁思永、石璋如 |
王湘、高去寻、尹焕章、另有四人 |
安阳小屯(对建筑基址考察)60条探沟,发掘面积3590平方公尺,26个基址122个窖穴,132个墓葬,地下沟。获有字甲骨2片 |
15 |
1937年3月16日至6月19日 |
石璋如 |
王湘、高去寻、潘悫、另有四人 |
安阳小屯(对建筑基址考察)37条探沟;发掘面积3700平方公尺;基址30个;窖穴220个;地下沟通20公尺长;有跪葬人牲的门,许多遗物。登记的陶片总数近25万片。获有字甲骨599片 |
注:带下画线的字,皆采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一书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一章。
陶片25万片,车马葬、人牲、车马坑、刻字甲骨的地下档案库、动植物、重3吨多的埋藏档案块
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P123
H127龟甲档案库的发现。此坑出土有字甲骨17096片,只有8片是牛肩胛骨,其余都是龟甲
青铜器:器形、纹饰、功能和铭文等。武器和兵马车上的装饰品。
吴金鼎《中国史前陶器》
安阳殷墟发掘及研究的学术成果(注:笔者将按时间顺序依次重新排列)
著作(文章)名称 |
注释 |
出版时间 |
其他 |
作者 |
安阳发掘报告 |
一、二期 |
1929 |
论文集 |
史语所(作者略) |
|
三期 |
1931 |
论文集 |
史语所(作者略) |
|
四期 |
1933 |
论文集 |
史语所(作者略) |
中国考古报告集 |
之一(城子崖 1934年出版)、之二(小屯 1948至今一直在出版)、之三(侯家庄1—6本 |
1934 1948至今 1962—1970(1962、1962二本、1962三本1968六本、1970第五本) |
论文集 |
史语所(作者略) |
《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之《古器物研究》共五册 |
|
1964至1972年 |
|
|
史语所集刊 |
1— |
|
|
|
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
上册 |
|
|
|
中国考古学报(1936年创办) |
|
|
|
史语所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单刊 |
|
|
|
|
《伦敦图画新闻》 |
刊载安阳发掘情况 |
1930年6月21、1931年8月8日 |
|
|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 |
|
1929 |
|
董作宾 |
殷墟沿革 |
|
1930年 |
|
董作宾 |
甲骨年表 |
|
1930年 |
|
董作宾 |
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 |
|
1934年 |
|
董作宾 |
五等爵在殷商 |
|
1936年 |
|
董作宾 |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
|
? |
|
董作宾 |
骨文例 |
|
1936年 |
|
董作宾 |
殷商疑年 |
|
1936年 |
|
董作宾 |
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 |
|
1936年 |
|
德日进 杨钟健 |
《中国史前陶器》 |
|
1938 |
|
吴金鼎 |
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 |
|
1939年 |
|
董作宾 |
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 |
|
1945 |
|
胡厚宣 |
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 |
|
1947年 |
|
石璋如 |
甲骨年表 |
|
1947年 |
|
董作宾、胡厚宣 |
卜辞同文例 |
|
1947年 |
|
胡厚宣 |
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 |
|
1948年 |
|
胡厚宣 |
河南安阳後冈的殷墓 |
|
1948年 |
|
石璋如 |
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 |
|
1948年 |
|
李济 |
殷历谱後记 |
|
1948年 |
|
董作宾 |
○不○解 |
|
1948年 |
|
屈万里 |
○法滥觞於殷代论 |
|
1948年 |
|
屈万里 |
甲骨文○比二字辨 |
|
1948年 |
|
屈万里 |
安阳殷墟之哺豹乳动物群补遗 |
|
1949年 |
|
杨钟健 |
殷代月食考 |
|
1950年 |
|
董作宾 |
○掣○考 |
|
1951年 |
|
李方桂 |
小屯西区的墓葬群 |
|
1952年 |
|
石璋如 |
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 |
|
1952年 |
|
高去寻 |
殷墟有刃石器图说 |
|
1952年 |
|
李济 |
说“吉” |
|
1952年 |
|
张秉权 |
|
|
|
|
|
西周年历谱 |
|
1952年 |
|
董作宾 |
殷代装饰艺术的诸种背景 |
|
1955 |
|
李济 |
卜旬腹甲的序数 |
|
1956年 |
|
张秉权 |
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 |
|
1957 |
|
李济 |
祭祀卜辞中的牺牲 |
|
1968年 |
|
张秉权 |
殷代农业与气象 |
|
1970年 |
|
张秉权 |
………… |
|
|
|
|
到台以后,史语所刊继续有研究成果发表,在此略 |
|
|
|
|
安阳 |
|
|
|
|
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第二本丙编辑) |
上辑(一) |
1957 |
|
|
|
上辑(二) |
1959 |
|
|
|
中辑(一) |
1962 |
|
|
|
中辑(二) |
1965 |
|
|
|
下辑(一) |
1968 |
|
|
|
下辑(二) |
1972 |
|
|
《青铜觚形器之研究》 |
|
1964 |
|
李济、万家保 |
《青铜爵形器之研究》 |
|
1966 |
|
李济、万家保 |
《青铜鼍形器之研究》 |
|
1968 |
|
李济、万家保 |
《青铜鼎形器之研究》 |
|
1970 |
|
李济、万家保 |
《伍拾叁件青铜器之研究》 |
|
1972 |
|
李济、万家保 |
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 |
|
1955 |
|
石璋如 |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 建筑遗存 |
|
|
|
石璋如 |
殷代地上建筑复原之一例 |
|
1954 |
|
石璋如 |
殷代的夯土、版筑与一般建筑 |
|
1969 |
|
石璋如 |
殷代地上建筑复原第二例 |
|
1970 |
|
石璋如 |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 殷墟墓葬之一 北组墓碑 |
|
1970 |
|
石璋如 |
殷代农业与气象 |
|
1970 |
|
张秉权 |
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 |
|
|
|
胡厚宣 |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 |
|
|
|
李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