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说八股

(2014-08-22 18:11:04)
标签:

八股

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实践

分类: 读书记

教育实践活动,引起一轮读书热,在学习体会交流中,不少同志引经据典,从传统文化说到做人,做事,为官,所据之典,不少引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诗经》、《易经》、《尚书》、《礼记》和《春秋左传》等,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四书五经,自己所受启发多多,教育实践活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激活,也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记得在看杨振宁传时,杨先生得意地说,《孟子》自己现在还能倒着背,并且还说,读孟子能养浩然正气,他的同乡陈之藩教授接过话题说《孟子》也能背,早年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进士出身,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也是进士出身,史学大家陈垣从小就学作八股,还上过科场,启功先生又跟陈先生学过八股,这些大师级人物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对八股产生了兴趣,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年是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光绪帝宣布废除八股文,至今已过百年,1917年蔡元培先生掌北大,宣布废除读经和祭孔,转眼也快百年,说八股还有什么意义吗,只能试试看。在班马李杜,金石碑板之外,了解一点八股,未必多余。

 

一种文体与“陈词滥调”
  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毛泽东曾经猛烈批评的党八股与八股文有关系吗,将八股文与“陈词滥调”等同的贬义甚至“恶谥”是谁之过……等等,不一而论。其实,“八股”只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一种文章的形式而已,就好像“记叙文”、“论说文”一样,本身无善恶可言,但由于明、清两朝近500年时间,以八股取士,并以朱熹注为准,约束了士子思想,再加上苛刻繁琐的要求,导致积弊,文体对此并不负责,甚至可说是强加在“八股”身上的冤案也不为过。
   八股的基本形式很简单,开头是“破题”,是说这次要讲的主要内容,相当于今天文章的“主题”,力求一语破的,接着是“承题”,简单对主题进行补充,相当于今天的副标题,可谓二水分流,三是“起讲”,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题目的用意所在,接着就是逐条分析,正面如何,反而如何,利弊摆出,最后收场结束。八股依次:破题——承题——起讲——入比——起比——中比——后比——束比,比就是股,每两股要相衬对比,所以每两股叫做一比,每篇文章实际是四比,称八比,是拆开了,显得多。
启功先生关于八股的今用,有个很好例子,我当回文抄公:导游向游客介绍:“今天游燕京八景”(破),“八景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承),“它们有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都很方便”(讲),A景,B景(提比),“太液秋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小比),C景,D景(中比),“卢沟加了新桥,蓟门换了碑址”(后比),“今天天气很好,六景全都看了”(收),游人只会觉得有趣,谁能说导游的介绍是作了篇八股呢?

八股与明清科举
  明清两代,近500年,科举以八股取士。科举分府、乡、会试、殿试,其中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通过者,参加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其他均在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前三甲为状元、榜眼、探花。
   最近去北京的国子监参观,国子监的明清进士碑赫赫有名,明清两代中国士子的名字多刻在这上面,他们中有我们熟知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张謇、王一夔等,也有著名学者:王渔洋、翁同龢、纪晓岚、洪钧等,清代有个笑谈,说苏州产什么?回答说:状元、戏子、小夫人。有清一代,24名状元出自苏州。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们都学过、作过八股文,后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儒林外史》中鲁编修的话:“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明清两代的状元多少?据史料记载,明代有状元90人,清代自顺治二年(1645年)丙戌开科会试,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会试,前后举行113次会试、殿试,一共有113名状元。
   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废除八股,这位享寿四五百岁的“八股文先生”寿终正寝。但最后一次恩科取士却是在1904年,甲辰那拉氏七十岁万寿恩科,状元是直隶肃宁是刘春霖,榜眼是广东清远朱汝珍,探花广东汉军正白旗商衍鎏,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用的是八股文,题目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我们今天所称《四书》,实际上是两本书和两篇文章,考生在作文时,要“代圣贤立言”,即所有题目的话是哪个圣贤说的,从“起讲”起就站在哪个圣贤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阐述、分析,连口气都不能是自己的,说出圣贤没有说出的话,要限制在朱熹的《四书》注范围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地发挥,是不行的。
   八股文还有些别称,分别是时文,时艺,《四书》文,时文是相对于唐宋的“古文”来说,时艺由“制艺”而来。由于县、府、院试,乡试、会试三大级的考试都离不开《四书》题的八股文,所以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其实,《四书》的文章并不都是八股文。

 

八股趣谈与敲门砖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有两句,如“子曰”二字题,有人破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至圣先师就是孔子了,曰,孔子说的当然是至理名言。再如“三十而立”,就有人破题为“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这是考场之外的笑谈,其实那时的考生,想来也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必将《四书》读得滚瓜烂熟,才能下笔有神。一要下苦功夫,二要有技巧,死读书或读死书,是做不出好文的,自然也就走不到殿试。
   承题是以三句为标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起讲,就是引申了,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最多不超过十句,补充一句,八股文一般以七百字左右,并非长文。我们今天考试“申论”要求也只是八百字,因为考试总有时间所限,来不及长篇大论。记得在学中国新文学史时,读到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有八个不用,我记得的有“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其实,我们今天的公文写作也是讲求对仗的,对联就更不用说了。小时候我读过《声律启蒙》,由于朗朗上口,至今都记得,“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诗经》和《离骚》有其时代特点,前者一般是四言为主,后者以六言为主,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如古诗十九首即是,唐以后,七言诗渐渐多起来,我有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诗经》时代,有点像我们人类的童年,语言简洁,或可说语言不发达,像小孩子学话,开始多是一字、两字的蹦出来,且跌音字较多,我想说的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字风格和语言特点,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也是如此。
   倘若一生都在《四书》里打转转,不会有什么乐趣,尤其是朱注《四书》,未必是《四书》本义,不是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明清两代,时人学八股,作八股,并不是真的爱八股,而是把八股作为敲门砖,门敲开了,砖自然扔掉,明清时大学者层出不穷,有许多人也是参加过科举,比如纪晓岚,他作过八股的,但他的成就在于主编《四库全书》,袁枚是翰林出身,著名诗人,也是八股大家,他的《随园诗话》许多人都喜欢,可有几个知他作过八股文章,梁章矩也是翰林出身,做了大官,也作过考官,还写了一本大部头,品评明清各家八股文的优缺点,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很小就考中秀才,但一生未考中举人,在聊斋里对科举、八股多有辛辣讽刺。

 

八股的功与过
  明清科举是干什么的?当然是选人才,八股取士,选的是人才,主要还是治国理政的人才,而不是学者,文章要有主题、次序、逻辑,好的文章也会立刻刻出范文,供其他人学习参考,如清代阮元的《四书文话》、梁章矩《制艺丛话》,民国时章中如《清代科举制度考》等,此外,顾炎武的《日知录》也记过八股。
   任何文体,流行久了,必生弊端,八股文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能有近五百岁的生命力,可谓令人称奇,它究竟凭的是什么存在了五百年?又怎么就一朝废除了呢?并且,八股废除后,近百年时间,就几乎成了绝学,北师大的启功教授,北大的学者张中行、邓云乡、金克木上个世纪末都开始谈八股,有本小册子叫《说八股》,有兴趣的可找来读读,还有一本厚一点的《清代八股文》,也可翻翻,开卷有益嘛。
先说八股的“功”,首先是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想要参加科举,必定熟读《四书》,近五百年的读书,使《四书》内容几乎家喻户晓,我奶奶1900年出生,她出生一年,八股就废除了,老人家高寿,1987年去世,我们小时候,奶奶说起《论语》、《孟子》里面的话,一点也不陌生,都是一套套的。另外,构筑了那时中国社会的思想体系,自文明社会以来,各历史时期的人,都生活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思想体系影响之下,作为全国教育、考试的唯一文体,八股文曾独享其荣,选拔出来的人才,又服务于国家社会,对时代的影响有多大,不可估量。就像《圣经》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在读《圣经》。可以说,宗教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底色。第三,八股取士,命题作文,是对思维的训练,其实,限制思维也是集中思维的培养,天长日久,受过训练的人,遇事就不会漫无边际的乱想,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和辩证性。最后,在遴选人才,安定社会方面的作用。几百年的八股文教育,在培养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才中,作用不可小觑。明、清的大小官员,除了军功、血统、世袭等,就是科举考试选拔了,从府、乡、会试,直到殿试,层层选拔,小到教谕、县丞、知县,大到各部尚书、军机大臣,都是科举选拔而出,启功在他的自传中就曾回忆,他的高祖就是放弃世袭,才可走进科场的,到他曾祖时,没有可袭爵位了,自然也是参加科举,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科甲出身的人,担任官吏,得到社会普遍公认,这是八股取士相对公平的结果。
   再说八股的“过”。也就是八股的历史负作用。首先,历史上骂八股的人比比皆是,如明朝灭亡,有人作诗:“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愤激之语,也是世人对八股的谴责。顾炎武甚至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有的人屡考不中,又不中屡考,大好年华都耗在八股上,自然有怨气。如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就是屡考没中,才开始写《红楼梦》的,如果他早早中了,就当官去也,我们就没有《红楼梦》可看了。其次,朱熹的《四书备旨》对《四书》的注解,有点害人。最近我在读《论语》,也顺便读了两本厚厚的书,即钱穆的《论语新解》、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两位今天都是炙手可热的国学大师级人物,他们也是各说各话,但读起来都津津有味,一笑而已嘛,我读《论语》与他们的心得,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好在不用考试,想想看,明清近五百年,大家读的都是朱熹作注的《论语》,读书人讲究读原著,所谓“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即在各个历史时期,不管哪朝哪代,都读中国文化史上从无到有的那批原著,唐代的人是不读韩愈、柳宗元的,而是读《五经》、《论语》、《孟子》等。朱熹的《四书备旨》,让许多读书识字的人不痛快,就好理解了。我们无法还原历史,但我们可以还原生活,设身处地就好理解了。最后,也是最好理解的,古今中外,哪个考试不被骂,比如现今的中国高考,但目前,如果废了高考,还有比高考更好的别的考试吗?在许多人眼里该死的高考,目前,其实是无法替代,后代人或许比我们有智慧,可以解决此问题。科举和八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或许也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