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访是一场抵达

(2013-01-16 12:24:25)
标签:

报纸

里程碑

柴静

杂谈

分类: 读书记

——我看柴静《看见》

柴静不做新闻调查了,她开始了一个新的栏目“看见”,说实话,她的这个节目我看的不多,主要是时间不对板,但,我常常在她的博客上溜达,每每有新的发现,她采访的一个人,比方卢安克,是我几乎十年前就知道的一个德国来华志愿者,故事多多,我有兴趣多看几眼,比方她推荐的一本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找来翻弄着,书里乐子多多,她介绍的一个音乐人,盲人的音乐,我去听了,心酸酸的……等等等等,看得不多,但不妨碍我了解并理解她说的话:采访是一场抵达,她说自己关心新闻中的人,但刚开始做记者又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在主持台上,她光顾着想她采访前例出的一百多个问题,问了一个,还想下一个,根本听不见被采访者说什么,陈虻打电话给她,别说是我把你招来的,丢人,怎么好像都曾经是自己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心有灵犀,或许根本在世界上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又或许思考有多深,抵达就有多远,我真的说不准。好东西是聪明人花笨功夫做出来的,《看见》也是这样。

很多很多年前,从买过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我就根本不看也不买这拨人的东西,觉着他们人生太短,生活太浅,拿在手里是厚厚的一本书,翻看后却觉得除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什么收获都没有,这不是我口出狂言,而是我看到的好看、有趣的书太多,柴静出书,我的第一感觉也没例外,但毕竟她还是我比较喜欢的记者,就试着先从网上下载了书的片段的电子版,看了几段,觉着挺有意思,她用了心思写,读者就会有所得。我自己在网上买了一本,还推荐给朋友们。

看她的书,时时能想到自己,陈虻是柴静生命中遇到的一个贵人,所谓贵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或许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或许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来到石景山,就碰到过几个这样的人,想想自己真是够幸运,有的人一生也碰不到一个呢。

央视当时也真够牛,有气魄,为给白岩松找个搭档,就敢要个没有电视感觉的柴静过来尝试,让她在这里涂最新最美的图画,那,要是什么都画不出来呢?后来我才懂,央视才不傻,他们当然不会找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柴静从非典时跑人民医院采访做起,全副武装的隔离服,大大的口罩只露出两眼,我是那时知道她的,也挺佩服她。非典给北京带来的恐慌不是因为瞒报患者,隔离人群,免去了一个共和国卫生部长、一个北京市长,而是我们不知道非典到底是什么,会带来什么,觉得北京城好像被瘟疫罩着,喘气都会互相传染,好像人在黑暗中前行,不知前头是什么,你就会摈住呼吸,小心翼翼,甚至折身返回,恐慌是身心的,是发酵的,是传染的,还记得自己当时路过医院都是绕道走,出于本能。曾经有人要我报名,去石景山医院采访,我没有报名也没有去,不是害怕,不为别的,只是不情愿再做了,那时的我不是愤青,早过了那个青涩年龄,不去,是因为心底的伤口太深。深夜加班被打劫后,除了留下有有形的疤痕伤口,我的心也被伤着了,深深的。

生活是一面镜子,照着过什么,你就相信什么。

新闻调查做得风声水起,挺有得看,有节目播出时,生怕错过,这是柴静她们团队所有人的努力赢得的,他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窗口,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噢,现实,真是有无尽的可能。透过记者的眼,帮助我们看到了。那时开始,就觉得自己跟电视上的某些栏目挺亲。政治和我有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这些基本问题,都是1989年后,遇到事情才想起来的,原本应该是小学时公民课本上的问题,我二十几岁了,才知道,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很失败呢?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一张小报,有人看着,不敢太轻慢了。好看的报纸,是一群聪明人肯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干什么得用心思,打动不了自己的东西,也不会打动他人。

每个栏目都会有自己的观众群,不用你去营造,或是大声喧哗来吸引,你是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来看,所以不用分辨和解释。柴静说的。

记者的本分是记录这个时代当中任何类型的人。他们是时代本身,也是时代的折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