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有几个名人故居和居所——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和墓地及黄永玉的画室夺翠楼,他们是令今日凤凰人自豪的本乡本土人,熊希龄是最早走出凤凰的人,他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曾经出任民国第一任总理,学业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因袁氏搞起洪宪帝制,熊反对,辞去总理,后来从事慈善事业,他与毛颜文的爱情故事,差一点让吴宓发疯,呵呵,说起来趣事多多,先按下不表。北京香山的慈幼院就是熊希龄建起来的。家乡父老亲切称他为熊凤凰。他的凤凰的故居位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内,我这次住的梦里水乡离那只几分钟路,南方式的四合院。木瓦结构,很精致,熊先生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看看他长大的地方,还是很感动的,凤凰这方水土养育了他,成就了他,他也无愧于凤凰的父老乡亲。

沈从文对我来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发现的作家。其实,他成名于30年代,我认识他的作品,比他发表时,整整晚了半个世纪,唉,中国的事,真是令人困惑,我是沈迷,他的小说散文几乎我全部读过,喜欢他写下的每个字,他的“边城”、湘西散记,将凤凰美呈现给我们,他笔下的翠翠写得活灵活现,我几乎认得那个14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狗、他的爷爷,还有暗暗喜欢她的哥俩傩送和天保,湘西纯朴的民风,唱着山歌求爱,挺动人,沈先生因为与京派文人胡适、梁思成、林徽因们打得火,曾被郭沫若攻击过,从来称自己为乡下人的沈先生喝了安眠药,老天保佑,他被救活了,1949年搁笔,被赶出北大,成了故宫博物院抄写卡片的资料员,后来,沈先生对故宫文物开始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厚厚大书,唉,唯有叹息,1949年他才刚刚47岁,正是当年,他的的等身著作都是在写在这之前,今天我专门去先生在故乡的墓地祭拜了一下,先生1988年去世后,一部分骨灰埋于此,准确说没有墓,只是一块天然大石头,写着集沈从文先生的字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头背面是是先生妻妹张兆和写下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心”,另外,这块石头的旁边,还有黄永玉为表叔写下的字“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很动情。我恭敬鞠了三鞠躬,表达自己的敬意,也感谢他的文字滋养了我,真诚地感谢他。我第一次读“边城”时,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除了革命,还有生活,平凡的生活,感动极了。我们这些人是“革命”两个字喂养大的,虽然我喝的不是狼奶,但喝狼奶的人多了去了。

黄永玉是凤凰的另一个名人吧,他是画家,今年87岁了,也是散文好手,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是个老顽童,愿他像毕加索一样健康、长寿、富有,他的许多书我都读过,最近在看的是“大画水浒”,好玩极了,三笔二笔就勾画出水浒人物,三言两语人物就击中要害,只有阅尽人生百态,才会有的境界喽,他在凤凰的夺翠楼,有人说是豪宅,但我知道,他在意大利与达芬奇相邻的房子才更有趣,夺翠楼就在虹桥边上,紧邻沱江,牌坊式结构,精巧别致,与周边环境很搭,一点不个色,门前写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我在对岸拍不少照片,夜景也很美。这几天,我几乎每天经过这里,沾点仙气,赏赏美景,真是无比的享受。

黄先生在故乡凤凰的画室夺翠楼,我是隔岸拍的,细条的牌坊式结构,远看很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在近代百年历史中出了这三位大家,真的很了不起了,是个令人尊敬的小城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