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人间情怀(民国人物系列之四)
(2011-06-28 10:56:07)
标签:
何炳棣《中国哲学史》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张奚若 |
分类: 民国系列 |
——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年出版了不少好书,眼光和勇气皆可赞。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今年出版的好书之一。冬日里,翻开这本书读下去,温暖的故事多多,感觉如沐春风。透过何先生《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我又想起了历史的表情、历史的体温、历史的色彩……其实历史的真实都在细节中,就如同上帝和魔鬼都在细节中一样。
简要介绍一下何先生。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1938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考取西洋史(注重16、17、18世纪)第六届清华留美公费生,1944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1500年后英国及英帝国史,在柏莱柏诺(John
我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我读本书的小小心得。
《读史阅世六十年》我之所以隆重推介,第一是写的好看,文笔生动风趣。三言两语就叼着要害,令他笔下人物跃然纸上,读罢令人捧腹,他说哲学家冯友兰“口吃而妙语如珠”,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曾说:“叙述一时代一民族历史而不及其哲学,则如‘画龙不点晴’”;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说他胸襟海阔天空,作者因1968年2月在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与台湾“中研院”中断关系22年,中间人李中清(李政道长子)力促其恢复关系,代问吴院长有何手续时,吴院长只说“任何形式都没有,只要他给我一信说明愿意参加下届院士会议和选举就可以了”。top人物处理重大问题的举重若轻令人称羡,治大国若烹小鲜;何先生在美国哥大、哈燕、国会、芝大图书馆翻阅过3000多种中国各地的地方志,爬梳明清进士登科、晚清举人及特种贡生的三代履历3万多案例,累积并确定了自己阶段性学术重点,一浪又一浪地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却农夫的耕耘的辛勤,何先生说,到了哥大才知形容中国史籍用“浩如烟海”是多么夸张,也方见西方近现世以前史料“五色缤纷”浏览不完,翻读这本书无疑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读到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落常常会心一笑,“会心一笑”是读者对作者的心领神会,也是作者对读者的启迪与互动。我想起了两位前辈大师的话:陈寅恪讲的对历史的“同情之了解”和钱穆提出对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第二是《读史阅世六十年》涉及的人和事重大。人物方面有三四十年代清华和西南联大与早期中国赴美的中国学界前辈,像胡适之、陈寅恪、蒋廷黻、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钱穆、傅斯年、罗家伦、金岳霖、顾维钧、冯友兰、张奚若、马寅初、袁复礼等等,更有在国外读书、教学、学术交流、师友往来的笔墨,事涉两岸三地和欧洲、北美的学人和学术,除可读性外,更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该书提到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讲了一件事,1936年12月29日,西南联大学生因误解冲击教务长潘光旦,潘先生的两个拐杖已被丢在地上,梅校长着一件深灰长袍走过来,挡在前面,有半分钟未发言,最后只说:“你们要打人,来打我好啦”!此事令我想起北大蔡元培校长曾经对不缴学费,还冲击校园的学生握着拳头:“我要同你们格斗”呈现的真性情。从中我窥到了那时学者间的友谊、校长对教授的爱护、校长和教授对学生的爱护等等等及张奚若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上对毛泽东的16字评语、李政道路长子李中清随何先生攻读博士的旧事。
第三是该书呈现出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史价弥足珍贵。除作者的研究领域他的杰出贡献外,作者的回忆再现了三四十年代清华谱系的渊源、师友趣事与师生关系、庚款留学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的西南联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校友在中国教育界、外交界、经济界等待显赫贡献及在二十世纪中国“领袖”人物多多的缘由……关于“第一流”,世界著名数学家林家翘说过一句话“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做第二等的题目”。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也有过类似的高论:物理学的原理“无限(倍数)的无限小的总值仍是无限小”。何炳棣评价李约瑟博士时说过:“具有十足安全感的人,才能对其他文化一般或偶或的长处预以慷慨的赞扬”。书中所涉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新亚学院院长钱穆如何当选为院士、国外汉学家的历史与现状等有意思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