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胸中浑似痛——社稷坛游记
标签:
拜殿社稷坛中山堂雕梁画栋来今雨轩休闲 |
分类: 行走记 |
因喜欢,我常常跑到中山公园(社稷坛)闲逛,笨笨说在红墙碧瓦间的我就像回到外家,还真有点形象。因常去,我认得且熟悉这里许多东西,像社稷坛、中山堂(拜殿)、兰亭碑亭、格言亭、克林德碑(公理战胜坊、保卫和平坊)、来今雨轩、古柏等等。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还得感谢北洋时期的内务总长朱启钤老先生呢,这里距北大红楼很近,也是北京大学师生最爱之地,来今雨轩就是胡适、鲁迅、钱穆、蒙文通、汤用彤、周作人、沈从文等无数名人在此喝茶会友聊天的小聚处呢。
就像在外家,翻开不同的抽屉,每每总有新的发现。这次闲逛我偶然发现,公园长廊里装饰梁上的小兔子特别传神,画面里一黑一白的两只小兔子,在开满野花的地里,贪婪地吃着一棵大白菜,耳朵警觉地竖起,好像随时准备逃跑,不知他们是兄妹还是一对情侣?长廊里的彩绘大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有时还加点金,如在枝上跳跃的两只黄鹂,上下呼应,一只墨色蜻蜓在中间飞舞。小星波里恣如银,大美胸中浑似痛,真正的美会让你一下觉得透不过气来。

这就是长廊的雕梁画栋上的一对黑白小兔子

那对小鸟和蜻蜓了

这是唐花坞的建筑的一角,看到这个建筑,才一下明白建筑为什么叫凝固的音乐,檐和脊就这么美!

兰亭碑亭一角

祭殿

拜殿,今为中山堂

看到这个小亭子,才知道简单就是美

拜殿上一角

拜殿一角

故宫东边的角楼,就是被称为北京最美的建筑,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大蝈蝈。这个大蝈蝈在景山上拍摄最好看

这个小门美吧

故宫西边的角楼

来今雨轩,这几个字是赵朴初老的墨迹

小木亭

长廊一角
社稷坛是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的,以故宫为中心,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这种规制本身就很美,因为对称呀,对称就和谐呀,和谐就美呀。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到此举行祭祀社稷的仪式。仪式也美呀,闭眼想想就知道。我也喜欢到社稷坛那里转转,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谓五色土,所谓社稷,分开来解,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后来江山社稷连在一块用,有点像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啰嗦。
3月5日上午,忘记了是“两会”的人代会开幕日,也没开车,我就地铁后腿着出来,在蓝天下,踏着黑土地,被拦住,有点匪夷所思,再放眼四周,噢,到处都是武警,社稷坛嘛就是中山公园了,与人民大会堂太近,安保有些过度,就遭遇了这种尴尬,许多人都被搜身呢,我还好,一个女士摸了一下我棉服的口袋,就让我过了,但也觉得很不舒服,凭什么?真让人不解。
进到园里,我就开心了。先说两个大殿中山堂(拜殿)和祭殿,这都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木构大殿,都快600岁了,是十五世界二十年代的建筑,是皇帝祭祀时休息和就寝的地方。这两个殿均雄伟壮严耐看。最喜欢两个大殿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黄色琉璃瓦,大殿四坡五脊,是“庑殿”式屋瓦,看不够那错综又简洁的大屋顶,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美观又实用。现沿屋顶向四角看,脊瓦上的一排无名小兽,特别有趣,个个昂首向天,现时的龙头形“正吻”古称“鸱尾”,传说鸱能吐水,用它在瓦脊上可制火灾。飞檐动感又轻盈,为建筑凭添了不少神韵,想想下雨时和炎炎烈日下,檐的阻隔和分散的情景吧……檐低了阻碍光线,而雨水顺势急流,溅起一地水花,在我看来,脊瓦和飞檐就是建筑物上的最美丽的镶边。有时我会进去拜殿看看转转,拜殿就是今天的称作中山堂地方,我不是看展览,而是被里面的木制结构简洁精致所吸引,老也看不够,但今天没进去,里面人太多,我就站在门口望了几眼。祭殿被北京市某单位占据着,但愿他们尽快搬走。
殿、亭、廊,都有值得一看再看的“露明造”木结构架构,如梁、椽、屋脊、钉、合叶、箍头等等全露在外,不加掩饰,最多加点雕饰或纹饰。抖拱相交互咬,是柱与檐之间最恰当的关节,也是檐下的一种点缀。
再就是看不厌反差巨大的红墙碧瓦、走了又走的美丽长廊、拍不烦的玲珑小亭子,以及各式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有时我会想是不是前世的我经常在这里溜达?
凡是坛庙都有柏树围绕,社稷坛也不例外,走过这里,就会领略到古柏夹道,荫森蔽日,且古柏有些是金元古刹的遗物,别处难得一见。
在园里,隔水望故宫西南的角楼,真是好看,我把这个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大蝈蝈看到了个饱,又拍了个够。其实,这个大蝈蝈在景山上拍摄最美了。出了园向东华门方向走,路上又碰到东南角楼,又咔嚓一阵。这里的一切拍下来都可当“桌面”的,我边拍边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