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浪屿的怀想

(2008-11-11 11:08:14)
标签:

渡轮

音乐

琴声

舒婷

欧陆建筑

鼓浪屿

分类: 行走记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海浪茫茫……”每每听到这首《鼓浪屿之歌》,就开始神往鼓浪屿这个美丽的地方。神往鼓浪屿,还因为我喜爱的诗人舒婷居住在鼓浪屿上。时间是用来浪费的,遇见才遇见,错过就错过。怀念鼓浪屿,好吃的鱼丸、汪记馅饼,粉红色的连雾,没有车的小街小巷,不时飘过的钢琴声,欧陆风格的建筑此起彼伏,夜色中三个小时的行走,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怀想

   我的一个闺蜜说,鼓浪屿是她心目中很怡神和诗意的地方。是啊,鼓浪屿被喻为“海上花园”、“钢琴之岛”、“音乐之乡”,怎么也与探险搭不上界呀。

鼓浪屿的怀想

  但晚间8点多上岛的我们,绕了三个多钟头,才再次回到轮渡码头,在黑暗中,穿越两个隧道,黑洞洞的,后来听厦门人说,鼓浪屿只有两个隧道,很少有人一次穿过。穿行在小街小巷,没有灯光,也没有人影,深夜十一点,有点怕。但我们探到了汪记馅饼、阿福鱼丸汤、老字号扁食等好吃的地方,虽然已经早早关门,但明天再来,就不用费力找了

鼓浪屿的怀想

 

误入歧途

    鼓浪屿有啥子险好探,但你忘记了,境由心生嘛,这次厦门之行,两上鼓浪屿,第一次在夜晚,确实有些探险的味道。

    夜色的鼓浪屿,没有浪漫,没有琴声,也没有歌声,走在岛上,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我们一行七人,原本想在夜色中,登上日光岩,看看灯火中的厦门。就在晚饭后,登上渡轮,来到这里,一个同伴称自己在岛上住了十天,我们就放心地把自己交给了他,哪里知道,他根本就不记得岛上的路,把我们引入歧途,呵呵。先说,日光岩的门没找到,他就带我们绕道,说有个不要票的小门可以翻跃过去,岛上的人本来就不多,夜行更少,想不到的是,夜晚的鼓浪屿真的很瘆得慌,好多空无人住的欧式小楼,有点像闹鬼的欧洲古堡,时不时窜出的野猫,加上怕猫的同伴尖叫,呵呵,你想去吧。

 

没花钱的鼓浪屿之行

    从厦门到鼓浪屿要乘渡轮,几分钟的时间,晚8点10分,我们七人上了渡轮的二层,一层是免费,二层每人一元,有坐位,也方便看夜景。

  当地人告诉我们,从厦门到鼓浪屿渡轮是不收费,从岛上回来才收费,每人15元。

但厦门为了发展岛上的旅游业,让更多的人在晚上到岛上玩,规定晚间十点以后,从鼓浪屿回厦门的渡轮是免费,我们夜探鼓浪屿后,回到灯火能明的码头,已经十点多了,又等了一会儿船,就快十一点了,自然就不用再买船票,也就没花钱喽。

 

再上鼓浪屿

    我们夜探鼓浪屿的第二天,白天,一天的行程都安排在鼓浪屿,参观百鸟园,登日光岩石,品小吃,赏岛上风景,选点岛上特产。

    导游说,去日光岩,我们一路只是走走看看,不买东西,空手登岩都有些吃力,如果大包小袋,会吃不消的。我们听从了,刚上岛,就先品尝了莲雾,粉红色的,有点像蘑菇的形状,味道像玻璃翠花,有点酸,北京晚报的小朋友拿着莲雾拍照,我们不紧不慢地行走在欧式小楼群之间,不时撞到拍婚纱照的情侣,好多小楼都与琴有关,有好多小提琴装饰着小楼,还参观了钢琴博物馆,那里的钢琴都是1830年代的,好多是德国制造,也有英国制造的,曾经,它们都为岛上的音乐爱好者所有,1949年后,岛上的音乐人多去了海外,他们的小楼、他们的钢琴却留了下来。

  导游说,空置的小楼,大都是远去海外的游子留下的,如今他们的后代也在海外,政府近年来,将他们的小楼出租,做音乐工作室,但,只能修旧如旧,且,小楼主人回来,还得马上归还。

鼓浪屿的怀想

 

 音乐之岛

  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如今,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 "音乐之岛"。

 

步行鼓浪屿

   任何机动车不能在岛上行驶,唯一例外的是,岛上有一辆救火车和一辆垃圾车。来到鼓浪屿,只能步行。其实小岛不大,小店却很多,毕竟,就是个靠旅游为生的岛屿,我们在183号阿福鱼丸汤吃了热乎香喷的鱼丸,还买了在包小袋的肉干,汪记馅饼就不用说了,我选了四盒,后来同伴也都去那里,抱回来许多,人说店大欺人,但汪记不大,却人来人往,我们想买回几十盒给同事带回来尝尝,就同他们商量,能不能打包,他们一口回绝,只有袋子,没有箱子,不能打包。

 

散落在山坡上的欧陆风格的建筑

    那些散落在山坡、海边的绿树丛中的别墅、领事馆、教堂、学校、医院,都融会了上个世纪的欧陆建筑风格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训练水师,于1662年挥师东征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岛。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荷兰、挪威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周边地区的华侨和富绅也涌进了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买地建楼,建造属于自己的家园。他们在这里没有统一的规划,看似没有章法,但也能领略到随心所欲中的刻意。建筑也各具特色,檐翘角、柳条屋顶、宝塔屋顶、古希腊柱、罗马柱,风格各异。一时间,一幢幢豪宅别墅拔地而起,俨然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鼓浪屿的怀想

    在欧式小楼群中行走,路都不宽,甚至有些窄,但看看古建筑、望望蓝天,也别有情趣。走在岛上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皂荚一样的凤凰树,随处也可以听到清脆悦耳的钢琴声。小巷的古旧,老屋的寂寥,海涛的声浪,花草的芳香。每走一步,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都是只有鼓浪屿才有的景、色、声、音和味道。与喧嚣的对岸相比,这里是宁静的“桃源”。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离开鼓浪屿的时候,心底默念着舒婷的诗句,几分惆怅,几分眷恋。

鼓浪屿的怀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