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斗作品
今年4月,阿斗这位来自成都的年轻摄影师在31位国内最优秀的青年摄影家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国内顶尖的摄影学术推广机构“三影堂”的年度大奖,那些呈现在废旧底片上的那些背景随意、构图简单的彝人群像看似却有着一种令人惊诧的庄严与肃穆,阿斗曾经说过摄影是他的信仰,所以他去拍照就好像一个信徒去虔诚地做礼拜,日常而崇高,他的那些并不刻意选取的彝族人物摄影作品背后总会透着神性的光辉。

陈春林作品
陈春林在意的是摄影如何改变了现实存在,将日常景象与日常行为摄影化、仪式化,他在不同的场所拉起一块简单的背景布,随机邀请路过的行人在前面摆姿势照相,将一种司空见惯的场景与平凡的路人为了通过捕捉普通人的瞬间来发现并记录中国的面貌变迁,记录了摄影师与其生活圈的对话交流,从这个层面上而言,他的摄影剪接课题好像也在转变成为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冯立作品
冯立有一种进入“梦魇”的独特本领,他常常游走于暗夜中的城市和荒芜的郊外等等那种游离在主体空间之外的“黑洞”中,他善于在那种“梦魇”中挖掘隐藏着的“现实”,尖锐、阴郁而语焉不详。他并不关心纷繁万象的具体质地,他只渴望扼住图像背后“本质”的要害,对他来说,好像那些离散的无限复杂的事物中也会有一个坚实的硬核,是可以简明扼要地把握的,而每当他感到抓住了那个核心的时候就会坚定地发问。

李俊作品
李俊采用独特的拍摄技法,用一整年的时间记录灰尘与物体创造的景象,作品风格唯美简洁,尘埃是一种有所指向的符号性事物,代表对于时间流变、世事无常的象征和隐喻,李俊为我们提供的根本不是照片上那个静谧的场景而是撩拨你的内心想象的那些曾经发生过生动情境抑或是内心深处怕去追忆的似水流年。从这种特性出发,他的作品更像小说而不再是具像的图片了。

杨怡作品
杨怡带来的作品系列源自切身的感伤与体会,他儿时的故乡重庆开县因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大坝蓄水而将于不久后淹没,急迫的居民转移和淹没前大规模的房屋拆迁迅速地将一座曾经人声鼎沸、生机勃勃的城市变成了遍地瓦砾的废墟,他常常痛心地说“太快了!太快了!”恨自己拍摄素材的速度赶不上拆毁城市的进程,他自己加上请朋友或是老乡们模拟儿时记忆中小城的生活场景带上潜水的器具进行摆拍再运用电脑图象处理技术与废墟的场景素材合成制造出一种迷梦般奇幻的水下生活场面,这时相机、电脑、人物、道具等等不过都成了呈现作者的想象表达自己的观念的工具而已,他只需要像画画一样去描绘自己希望组合的图象元素来表达对于故土的怀想与追忆。

齐鸿作品
齐鸿的作品几乎是一个将个人经验与大事件关联起来的视觉叙述,他在5.12大地震100天的时候将在地震中毁坏的毫无关联的个人物品放置在一起,既像是一种使用影像进行的祭奠又像是一种日记体的个人叙述,让人在安静凄美的画面中回想当时惊心动魄的大劫难以及反思灾难对于个人的触动和洗礼。

骆丹作品
骆丹选择318国道作为创作的物理路径本身就潜伏了社会学的动机与谋略,这种从影像上按照既定的中国地理跨度系统记录社会变迁的实践,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尝试,有点像报告文学,真实而忧患、尖锐而直接,这种看似直接的纪实方式也会在不经意间暴露了作者的人文倾向。

刘珂作品
同样拍摄三峡的刘珂试图通过相机挖掘在蓄水后平静的湖面下曾经发生过什么,对故土的怀恋、对家园损毁的不满、对迁移的陌生和惊惧,那些看不见的情绪如同平湖下涌动的暗流般让他着迷,他总想用镜头去剥开那些平静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刘珂拍的是现在的三峡却让你感到的过去的三峡,他并不用自己的想象去教化观者,他只为你打开一扇虚掩的门。

木格作品
木格的作品有点像默片时代的小电影,充斥着草根小人物的简陋摆拍或是未经精心选择的场景,而他正是希望还原那些曾经被摄影界精英们不断强化社会意识的纪实摄影和刻意审美化的风情摄影篡改的现实与生活,可是即便他所呈现出来那些的平淡无奇的草民与毫不雄奇壮美的场景仍然有种朴素的文学性,会勾起你想象那些小人物的故事和那些仍然会发生什么的地方。
捕捉日常景象当中的非常视点是考量艺术家敏感性、思想方法以及问题化能力的重要凭证,而这些年轻的摄影家们已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们的作品背后所呈现的那种人文维度和个人经验的结合令他们的创作在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梁克刚
2009月国庆前于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