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一百年前,国内已经有了“华生电业制品”生产的原始电扇,但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老百姓在炎热的夏季只有用扇子扇风度夏。中国扇子质地多种就地取材,千模百样品种繁多:南方的葵扇,北方的蒲扇,精美的竹扇,轻巧的绢扇,典雅的香木扇,别致的芭蕉扇,高贵的象牙扇,低廉的宣纸扇,文人雅士的折扇,淑女小姐的团扇,小姑娘的花形扇,老太太的桃形扇,道长仙士的鵰翎扇,夫人太太的鹅绒扇······!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
扇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夏凉用品,但是一把扇子只供一人使用,人多了就无能为力。
于是聪明人就想出了可以供大家扇风的原始“土吊扇”。
这种“土吊扇”用细木条做成长方形木框,中间糊上彩绘宣纸,挂在房梁事先备好的铁钩子上,下端栓有细绳,拉动绳子使木框两边摇动扇风灌满全屋!
今天人们在夏天有空调机和各式各样的电扇,手摇的扇子也成了收藏的工艺品。
“土吊扇”早已成为了一种记忆!
***** 老北京方言土语(13)*****
【一】猴儿钉!(发音:hór
dīng)
(“猴儿钉”也叫“削包儿”“猴儿粒子”。是一种年轻人的恶作剧,也可以说是一种过度
开玩笑的“酷刑”,也是一种惩罚人的办法,也是大孩子欺负小孩子非常恶毒的手段。
“猴儿钉”:手的五指弯曲起来攥成拳头,突出中指的关节狠狠敲击别人的脑袋,被敲击
的人立刻感觉异常疼痛,严重的可以把头顶敲出淤血大包,所以说是一种“酷刑”。一般
年轻人互相开玩笑用此办法就属于“玩笑过度”。过去有的学校老师也曾用此办法惩罚学
习较差的学生!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二】缓一闸!(huǎn
yì zhá)
(“缓一闸”,工作劳累了歇一会儿、停一会儿、休息片刻。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三】解手儿!(发音:jiē
shǒr)
(“解手儿”是比较文雅的说法,形容去茅房,厕所大小便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四】吃挂落儿!(发音:chī
guà
laòr
“落儿”读音“烙儿”)
(这是一句很形象的土语词汇。贼人偷摘别家树上的果子,有人路过此地捡起了落在地上的
果实,结果贼人跑了而捡拾的人却被主人抓住处罚,这就是“吃挂落儿!”,形容与己无
关反而受到牵连,无端的被牵扯到事件当中。
博友《小碗干炸》提供)
【五】小力本儿!(发音:xiǎo
lì
bèr )
(“小力本儿”有两个读法:一,“本儿”读重音,是对新来的学徒的戏称; 二,“力”
读重音,是对于外行人不懂行业规矩的嘲笑。 说起“小力本儿”的说法很奇怪,由于1900
年以后北京城逐渐融进了洋务,先后建立了许多大型洋式饭店、银行、洋行···,“小
力本儿”极有可能是来源于英语【labourer】的音译。【labourer】是劳工的意思。旧时
北京的上层社会和来京的洋人对于当时的中国劳工、底层办事人员和雇员很有些看不起,
所以就用英语【labourer】的发音加以嘲弄。后来这个词汇融入汉语传入民间就带有些轻
藐的意思。
博友《芳馨的心》《北京瞧办主任》提供)
【六】点卯!(发音:diǎn
mǎo)
(古代官署都在卯时(早晨5时至7时)开始工作。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
名叫“应卯”,点名册称为“卯册”。 后来“点卯”被形容成“报到”或“打照面儿”
的意思,也形容有的人作事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应付差事。 博友《北京瞧办主任》提供)
【七】茬巴儿,叫茬巴儿!(jiào
chá bàr)
(“茬”是形容破锅破碗很锐利的“茬口”。“茬巴儿”是形容双方发生矛盾而且互相谁也
不服输就要打架! “叫茬巴儿”是更进一步的主动挑衅引起战争。 以前北京胡同市井小
流氓在遇到帮派斗争时经常喊道:“呦呵!怎么着?叫茬巴儿!口里口外,刀子板儿带、
砖头瓦块···!”充分显露出混混无赖的嘴脸!
博友《北京瞧办主任》提供)
【八】但分!(发音:dàn
fēn)
(“但分”是“确实、只要”的意思。是一句很无可奈何,形容自己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
办法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托词”。比如:多年的好友聚会只有一人缺席,这个人就说道:
“我实在脱不开身,我“担分”有办法也不会不去的。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九】巴扎!(发音:bà
zhà)
(有的人不拘小节,吃饭时候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盘子里乱夹非常不礼貌,这就叫:乱“巴
扎!”;还形容在泥水里踩了满脚泥水,也叫“巴扎!”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十】抓瞎!(发音:zhūa
xiā)
(做事没有准备,临时很慌张,事到临头不知从何做起!
博友《一帆风顺》提供)
【十一】合着!(hé
zhè)
(“合着”这个词汇很可能只有老北京人才能会说听懂,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
一,表示“原来如此!”
(1)周廷焕咱们出那么多汗,“合着”都给他干了! (老舍《春华秋实》)
(2)你小子还挺鬼,“合着”这得罪人的事全推给我们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二,表示“难道”。
(1)“合着”我就只配当无聊文人?(张欣《掘金时代》连载之二)
(2)啊!“合着”我说话看着你,还得怀疑你是不是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博友《老猫》提供)
【十二】打扫!(发音:dá
sè 读:答色)
(“打扫”一词发音:答色。表示收拾、归置房间。但在吃东西中又表示吃干净别剩下,
比如:“天热饭菜容易馊,吃饭都打扫干净了,别剩下!”
博友《碧螺春》提供)
【十三】捞捎!(发音:lāo
shāo)
(“捞捎”形容吃饭时候只管自己低头大吃大喝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往往会嘲笑道:“你在
这儿“捞捎”吶!”。 博友《碧螺春》提供)
【十四】无饥落饱的!(发音:wú
jī là bǎo
dè “落”读“腊”)
(“无饥落饱的”是形容词。形容肚子饿也不饿,饱也不饱的情形。也形容年轻人吃饭没有
规律饥一顿饱一顿的样子。比如马上要吃晚饭,年轻人就会说:“我刚才吃了一个面包,
这会儿肚子“无饥落饱的!”
博友《碧螺春》提供)
【十五】踮脚儿!(发音:diǎn
jiǎo)
(“踮脚儿”有两个意思,一,两只脚反复轮流一抬一落。二,抬起后脚跟用脚尖着地把身
体提高。
博友《心灵呼唤》提供)
【十六】提溜!(发音:dī
lòu “提溜”读“滴流”或“滴搂”)
(“提溜”读“滴流”或“滴搂”。是很不客气的把人带出来的意思,比如小孩子惹了祸害
怕父母教训因而藏躲起来,父母就会生气的指挥别人:“把他给我提溜过来!”。另外手
提东西也称“提溜”。 老北京有个对待友朋很规矩的说法,比如要请人酒席赴宴,提前
三天下请柬为“邀”;前两天通知为“请”;前一天通知为“叫”;当天通知就属于
“提溜”。
博友《亢杰平生》提供)
【十七】磕头碰脸儿!(发音:kē
tóu pèng
liǎr)
(也可以写做“磕头碰脑的”。从字面上看是说人与人头都碰在一起脸儿也挨挤在一起了,
可见拥挤异常,用这样来形容人非常多,比如逛庙会的人回家后惊叹道:“哎呀!今个儿
庙会上人多得磕头碰脸儿的!”
博友《凡鸽》提供)
【十八】麻溜儿的!(发音:má
liūr dè)
(也可以说“麻利儿的”。形容快速、利落、手脚勤快,也形容“麻利、顺溜”。比如吩咐
孩子写作业就说:“好孩子听话,麻溜儿的写作业,写完再吃饭!” 博友《凡鸽》提供)
【十九】抻头儿!(发音:chēn
tór)
(“抻头儿”的“抻”读第一声发重音。这个词汇是表示一个小范围内的组织人、带头人,
带领大家做一件共同的事情,这个人就是“抻头儿人”。比如博友之间要组织一次博友聚
会,聚会的组织人就是“抻头儿”。
博友《凡鸽》提供)
【二十】甭介!(发音:béng
jiè)
(“甭”是北京地区“不用”连续发音而形成的特别词汇 ,后面加上一个虚音字“介(读:
接)”,是“不可以”“不需要”诸等意思。“甭介”等同于“别介”,但是“甭介”含
有谦逊的内容;而“别介”就显得更坚决一些。
博友《妙晨》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