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来自网络)
(2011-04-07 20:51: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古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梅花,美丽而不妖艳,清韵而有芬芳,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于诗(词)人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笔下的梅花形象便风姿各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象征和意趣指向。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古人称“梅、兰、菊、竹”为“四君子”,又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梅花清雅高洁的品性的敬佩与折服。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还有一种类型的咏梅诗,名为咏梅,实际上这里的梅花是诗人情感的物化载体,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如上文提及到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便是。词人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呼吁恢复中原,却一直遭到当权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心忧天下,坚持自己的操守。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这正如陆游《梅花绝句》所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古诗词中的“梅”
孙继成
怒放于寒雪中,飘香于朔风,是梅一种寂寞中的自足,是梅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却在万木不禁寒风之时,陶醉于清冷幽寒,冰清玉洁尘埃难侵的美丽里,沉迷于清绝情纯,坚贞冷艳的高雅逸韵中,徘徊于风欺雪压、孤独凄苦幽香飘逸的寂寞里。百花丛中梅以它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千古诗人的吟咏赞叹,出于钟爱之情,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歌颂梅的诗歌,这里选取几首与大家共赏。
山园小梅
林逋(北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梅花绝句(之—)
陆游(南宋)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梅诗,表现了诗人对笑傲寒风的梅花的爱慕心情。陆游写此诗时务观已七十八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务观高标绝俗的人格。
赠岭上梅
苏轼(北宋)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这首诗作者以品格高洁的梅花自喻,既不和“杂花”一齐开,也不和“行人”一齐来,冷静沉着,识时审势;不在梅子未成熟时就急急忙忙去尝青梅煮酒,而是“要看细雨熟黄梅”。全诗以贴切的比喻,表现被流放儋州(海南岛)的苏东坡遇赦北归后的内心打算。
梅 花
陈亮(南宋)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墨 梅
朱熹(北宋)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
这是宋朝朱熹的一首咏梅诗。作者站在一幅墨梅图前,看见散发着墨香的梅花,虽蕊寒枝瘦,却笑傲冰霜,忽然灵感一来,由黑白二色的梅花联想到当时社会上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于是话里有话的说道:“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妆”,绵里藏针,讽刺当时的社会。
墨 梅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雪梅二首(其一)
卢梅坡(南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一首带寓言意味的诗歌。冬天,那漫天飞舞的雪片和雪中俏立的梅花,引起了诗人的兴趣。他出神地望着它们,觉得梅和雪好像是为了争得春色才出脱得如此精神。于是诗人放下笔,认真地评判起来。他认为梅花虽白,终归逊雪三分;雪花虽白,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梅雪均佳,各有千秋。其实何止梅雪?任何事物都各有所缺,各存所长。从他的评判,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对着梅雪,仔细端详,反复推敲的形象。
早 梅
柳宗元(唐)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这首诗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却有不同凡花的风骨。然后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告慰和思念,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诗人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江 梅
杜甫(唐)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江梅又称野梅,常在山涧水滨荒寒清绝之处生长。杜甫由生长在江边荒寒处的无主野梅自然地引发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当时杜甫正客居四川夔州,年老多病。诗歌虽以“江梅”为名,却以抒写“客愁”为主。首四句由江梅引出客愁。先写梅花有萌芽到怒放的过程,烘托出一派春意;接着以这种早春美景,反衬出自己浓重的愁绪。后四句写远望所见,进一步抒写客愁。作者放眼远望,只见白梅与白雪相映,一片茫茫;江风吹动江水。泛起阵阵波浪。但是,故园何在?归舟何在?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强烈了。他极目眺望家园,只见远方的巫山高耸入云,遮断了自己望乡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限失望之情。
梅花引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这首《梅花引》表现了词人乘船阻雪于荆溪时的惆怅情怀。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古人评论蒋捷的词“语语纤巧,字字妍倩”,又说它“洗炼缜密,语多创获”,确实道出了它的清妍之美。
总之,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或表现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或在严寒中盛开,独天下而春,成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或给人带来生机希望,满蓄着诗人寄予的无限美好理想;或清纯飘逸,俏丽动人,必然蕴含着人心灵中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因此,她表意丰富,独具一格,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要仔细品味,认真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