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诸多反常经营现象折射出了哪些深刻问题?

标签:
财经 |
最近,综合官媒以及自媒体的反映,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诸多反常经营现象:在存款上投入巨额人财物竞争现象逐渐淡出了视野;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存贷款利率期限倒挂已成主旋律;去银行提前还贷也变得越来越难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低甚至亏本;银行自身放贷也越来越难了,等等。
https://p0.itc.cn/images01/20230419/f63b4554d2d242cc828b55fd7260e533.jpeg
这些现象从过去传统银行经营思维模式看,是不可能出现的,也让人难以理解的,但现在却都逐一出现在银行经营舞台上,让全社会对银行这种经营反常现象生出不少疑惑:若银行这种反常现象长期无法扭转,银行今后经营发展到底该向何处走?民众又该如何与银行打交道才能使自己存款和贷款尽量处于有利地位?当然,银行诸多反常经营现象让人想到更多的是,这些反常现象到底折射了哪些深层的社会经济金融问题?
从当前客观金融经济现实看,银行诸多反常经营现象其实是进行自我“救赎”的无奈之举。“适者生存”是万物谋生之道,不断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之需的根本良策。由此,从当前国内外客观经济金融环境看,银行诸多经营反常主动完全是适应银行大变革之需以及实现自我保护的必要举措。
https://p6.itc.cn/images01/20230419/a44787ee44914e7c89199bf5484f1eaa.jpeg
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且从过去存款“论英雄”时代向现在存款增长淡然时代转化,这不仅仅是银行存款观念的转变,更标志着银行粗放经营时代的结束。银行过去靠存款立行,拉到更多存款可以发放更多贷款,存贷款利差就会越大,银行赚到的钱也就会越多,所以绝大部分银行会不惜血本揽存;而不惜血本揽存最终也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将大量揽存成本转嫁到了需要信贷资金的实体企业身上,使实体企业融资贵成了一个始终解不开的“死结”,医治不了的“顽疾”。
而银行新时代来临之后,首先需要转变经营方式,从过去靠赚利差时代向大力发展轻资产、资本消耗低的中间业务转型,加上推行适度规模的资产负债管理,单纯追求存款负债的观念逐渐谈化;加上实体企业经营效率逐年下滑,也很难支撑银行高利率贷款;且中央政府不断强调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央行也不断推出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推行与市场利率及时挂钩的LPR,试图引导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存款期限越长利率反而越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商业银行再也不会去打监管“擦边球”、通过发放实物以及给予高额贴息等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方式去争抢存款,这其实也是一种经营管理的进步,也是更加坚守经济底线的反映,更是我国银行发展的正确方向。
https://p9.itc.cn/images01/20230419/5beac7b2b8c54449a6a8254f3d48c78a.jpeg
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发放与民众去银行提前还贷越来越难,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之间是有高度内在联系的,它不仅是银行追求贷款高质量以及抓住优质信贷项目不愿轻易放弃的表现,也更是当前银行经营形势严峻的反映。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银行出现贷款发放难,可能就是近两三年才出现的事情,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三年疫情将国内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实体企业搅得是“民不聊生”,这样就大大恶化了银行信贷生态,一边是银行贷款门槛没有降低,寻找优质信贷项目越来越难;一边是大量中小微实体企业由于没有符合银行贷款的资质,贷款越来越不合银行“法眼”,主观上造成了银行贷款越来越难。
所以,换位思考,从银行经营利益角度出发,民众提前偿还的贷款大都集中在按揭房贷上,这类贷款在目前银行所有贷款中应该是风险最小、获利也最稳定的贷款,加上现在按揭房贷利率大幅降低,而之前放出去的按揭房贷利率都较高,如果民众提前将这部分贷款偿还掉了,银行收入势必大幅减少,盈利水平也会大幅下降,这是银行最不愿意看到的。再说,目前实体企业仍处缓慢回暖态势,很多处于经营盈亏临界点,不少有关门破产之虞,银行贸然将贷款放出去,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风险,形成更多的不良贷款,因而打心眼里就不愿民众将按揭房贷提前偿还。
还有,加上一些经营贷款发放之后,缺乏有力的贷后监管手段,导致经营贷转移用途,用于偿还按揭房贷或流入股市等,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更让银行不敢轻易放贷。由此,对于银行发放贷款越来越难,还是要客观冷静地面对,一方面这是银行信贷不断走向审慎和追求安全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银行不断追求信贷效益和信贷高质量增长的需要。
https://p1.itc.cn/images01/20230419/0a335589de224ae0875a58411ca4d9dc.jpeg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低甚至亏本,从客观上看,这并非银行理财管理团队的无能,而是整个经济大环境差的综合反映,没有实体企业的复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回暖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谓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是指银行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也就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将资金归集起来按照客户授权管理进行投资,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双方承担。
在理财产品保本时代,可能出现的亏损由银行进行全部“兜底”,而银行与银保监会“理财新规”实施之后打破了“刚兑”,理财产品就有可能出现亏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再来看看如今的客观经济形势,不少实体企业经营惨淡甚至亏损破产,而理财产品也是根据一些实体企业项目融资需求而发行的特定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实体企业经营不景气,理财产品的收益自然就成了漂泊在大海上的“浮瓶”,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
所以,无论如何,当下的经济基本面决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是不保险的,要想银行理财产品能实现绝大部分盈利或没有亏损,没有经济复苏和提振是很难做到。当然,理财产品亏损,与银行理财公司管理团队的一些操作可能有一定联系,但这不是根本的,最终处决于整个基本经济面,不能把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全部迁怒于银行理财公司团队的服务能力。
总之,当下银行诸多反常经营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当前客观金融经济形势的必然反映,作为银行自身以及广大民众都要客观冷静地面对这些反常现象。
当然,这也并非让银行对这种反常经营现象心安理得,而是要积极想办法打破目前这种反常经营现象的僵局,创造有利条件,想出有效办法,扭转反常经营格局,主要是积极培育和发现新的信贷产业项目,不再拘泥于按揭房贷的局部利益上,用发散思维来看待和支持新的产业经济领域,使信贷之路越走越宽;同时,在降低信贷融资成本上,不再只局限于降低民众存款这种单一方式上,而是从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降低自身服务成本、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等方式上,为稳定民众存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广大普通民众,也要增强对当前银行诸多反常经营现象的适应性,因为这是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的应时之举,很多是属于无奈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提高投资理财能力,减少对银行存款利率的过度依赖,在尽量减少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与民众期待利率稳定的矛盾的同时,也能做到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理财投资收益。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