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副局长现象”关键要“减副”

标签:
时评 |
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要做县域高质量发展“北方样板”的山东烟台龙口市,率先整治“副局长现象”。10月8日,烟台龙口召开“副局长现象”整治专项行动推进会议。据《烟台日报》报道,要通过这项行动,着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过硬干部队伍,为龙口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0月15日中华网)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1017/fef26beae2ef4130a91ebc2745eec26b.jpeg
“副局长现象”绝非一日,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痼疾”。君不见,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流传着“当官要当副”的说法,意思是做副职最轻松。责任压下来时,上面有正职顶着;要干工作时,下面有业务人员承担,而位于中间的副职,可以轻轻松松当个逍遥官、太平官。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在副职配备上,我们的上级有关部门总是“多多益善”。何以如此?原因是有关部门在副职配备上,并非“按需配备”,而是随心所欲,玩“平衡术”,张三辛辛苦苦干了多少年,至今还是个科长,干脆照顾让他当个“副局长”;李四有关系有“路数”,当不上“一把手”,当个第一副局长吧;王五是老同志,不当个副局长“摆不平”;赵六通过关系,甚至花钱买了个“副局长”……所以“副职”就越配越多,甚至于“官多兵少”。
倘若副职多能干事,都为正职着想,多点就多点。问题是时下“龙多不治水,鸡多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婆做饭。”,副职越多,不仅干不好事,反而搞内耗,办砸事,就会离心离德,就会形成“一个副局长干,一个副局长看,一个副局长在捣乱”。问题虽然出在副局长,但根子还在于掌握任命权的上级部门。一些上级部门不按规定选派副职,而是凭着手中的权力,随心所欲地乱发“乌纱帽”。说是为了“工作大局”,倒不如说是不讲原则的“玩弄权术”或另有所图。否则,“一正十九副”的现象就不可能持续至今。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1017/29890d5ea7934766b7e6a36672801591.jpeg
副职多的另一个毛病就是,有了副职的人就有人称呼他的官衔,称呼多了他的感觉就上去了,有些人上去了就下不来。令人可笑的是,有位副秘书长,下海后被一公司聘为副总经理,下面人称呼他副总他不答应,要人家仍称他为秘书长,开会要坐主席台正中位置,终被总经理不容,炒了他的鱿鱼。有人认为他们是虎死不倒威,其实还是那个“官本位”把他们宠坏了。
在有些人看来,当官的感觉真好,以至于他们已经恢复不到不当官的人的位置上来了——一位县长被免职了,气成了植物人,被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后说:“给他念个官复原职的通知兴许就好了。” 妻想:“既然要念,干脆念个厅长,让他高兴高兴。” 哪知县长一听挺身而起,大笑气绝。医生叹息道:“不遵医嘱,擅自加大剂量。”他们当官想的不是为民办实事,而是个人的待遇、地位,“副局长现象”也由此衍生。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1017/cb344eb234cb4b4dbdd878dcf35fc013.jpeg
副职过多已经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可小觑。减少副职,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让“副局长现象”无立足之地。一切美好的愿望,不是在等待中拥有,而是在奋斗中争取!笔者认为,整治“副局长现象”关键要“减副”,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