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 |
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近日,家住益阳桃江县灰山港镇的丁女士携带锦旗赶到当地派出所,向为其挽回10万余元损失的民警表达谢意。(8月23日《潇湘晨报》)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0824/eb980c0c591c434f9e319fc613a9cfd2.jpeg
冒充“公检法”诈骗是较为高发的一种诈骗类型,这类诈骗手法性质恶劣、危害程度极大。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受害人急于证明自己清白、洗脱嫌疑的心理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受害人上当受骗后,往往损失惨重。这不,丁女士接到一个自称市公安局的电话,称其涉嫌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要求配合调查。在对方电话指引下,丁女士登录一网站,输入案件编号,果然看到了本人“涉案信息”。丁女士顿时慌了,而对方要求其将各个银行卡的所有现金转到一个账户,再转到指定的账户冻结,此事必须保密,否则将“逮捕”丁女士。所在,由于警银联动,处置得宜,为丁女士保住了10万余元存款。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0824/b8e719c9af2f41ea94af0621fc881c8d.jpeg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中,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作为与老百姓“钱袋子”打交道的服务一线,是守护老百姓资产安全的防火墙。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银行网点人员的“火眼金睛”是这样炼成的:各家银行不断总结诈骗常用手段与方法,组织网点一线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对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充分发挥了银行在电信诈骗防范中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的同时,充分展现了银行自身“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的社会责任与职责担当。同时,他们积极传播防范电信诈骗的金融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做让群众放心、安心的银行。
如何应对五花八门的诈骗?心清眼睛亮,才会不上当。对于广大金融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在日常金融活动中,要注意个人证件不随意拍照发给他人,不在陌生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手机验证码不要泄露给他人,公共场合的共享wifi要谨慎连接,谨慎设置应用软件的读取权限,丢弃个人信息物品时要先销毁,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要轻易下载陌生文件,电脑手机要定期杀毒,不要在非正规应用市场下载软件,不要随意接受陌生的传输请求。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0824/be8c4b2009e8447eab0d474a9c96283f.jpeg
针对此类诈骗,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公检法机关执法办案程序,在接到此类电话时保持冷静,一定要多方核实,对于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涉及资金操作的电话要谨慎对待,对确属电信网络诈骗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公检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资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公检法机关及其他部门之间也不会相互转接电话。公检法等部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对自己的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对资金进行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以防上当受骗。
上天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 归结为一句话,所有骗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要求汇款转账,受害人不理会不操作就能远离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