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央行11年来首次加息对欧洲和中国将带来哪些影响?

标签:
财经 |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媒体刚刚披露,欧洲央行发布利率决议,出乎意料加息50个基点,为11年来首次加息。这意味着,欧洲央行结束了在过去8年来一直维持的负利率政策。与此同时,欧洲央行还宣布推出“反碎片化”金融工具——传导保护工具(TPI)。
https://p9.itc.cn/images01/20220723/00c86157da3343cab49bda25a38e7842.jpeg
欧洲央行超出市场预期加息主要是因为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巨大金融冲击,因为美联储加息对欧洲金融市场以及欧元币值等都带来了负面冲击,欧元汇率下降、欧元大幅贬值,就连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几乎都达到了1:1的水平。为避免美联储加息冲击欧洲金融市场,稳住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欧洲央行不得不采取大幅加息的手段来应对眼下存在的金融经济危机。
欧洲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长达八年之久,欧洲央行之所以能实施负利率政策,是在欧洲经济金融比较稳定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格局,在当时这种经济金融环境下,实行负利率政策还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为欧洲经济发展蓄积动能,同时也有利于欧洲资产和欧元的稳定,这样可为欧洲经济体吸引外资投资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而眼下欧洲央行摆脱8年之久的负利率政策,意味着欧元受到美元升值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出于维护欧元币值稳定,避免欧洲经济受到冲击,只能跟进美联储加息,否则欧元大幅贬值会导致欧洲资产的大幅贬值,使得欧元投资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会进一步拖累欧洲经济的复苏。显然,欧洲央行超出预期的加息,也是迫不得已的,是欧洲央行进行的一次自我“救赎”。
金融业界朋友以及广大读者已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上一次欧洲央行加息引发了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由于加息导致欧元主权债券市场收益的快速上升,这其实是一面“双刃剑”,因为债券市场收益大幅上升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大幅上升,这无论对欧洲金融还是经济都会带来双向的负面冲击。而此次欧洲央行加息也有可能引发主权债务危机,这需欧洲央行做好应对的准备,可通过TPI等途径来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723/cbabb057db124ff28e4c4b2d53e004b2.jpeg
即欧洲央行采取TPI工具将专注购买剩余期限为1-10年的公共部门证券,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机构发行的有价债券,还可能考虑购买私营部门的证券。同时,TPI的启动时机,将参考欧央行对市场指标、传导指标、欧央行主要目标等的评估。此外,TPI的购买规模将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所面临风险的严重程度。由此,TPI将根据每个成员国的情况进行精准使用,而不需要在整个欧元区范围内同时开展。
欧洲央行超出预期的加息,不仅对包括欧美在内的海外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都将带来加速的影响,对于欧洲各国来说最大的利好就有可能会吸引大量的欧元回流欧洲金融市场,迫使欧元汇率的上升,无疑对欧洲各国吸引投资、增加资金来源等都带来好处,尤其对当前处于缓慢复苏的欧洲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可对加速欧洲经济的复苏蓄积较大金融动能。
但是欧洲央行加息同样也对中国产生较强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迫使人民币与欧元汇率下降,使得人民币对欧元形成贬值效应,有可能使流到中国金融市场的欧元游资再次回流到欧洲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金融收缩效应。二是有可能迫使中国央行跟进加息,对中国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影响,即推动中国货币政策向适度紧缩转化,加速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收缩,实体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也会因此而延长。三是有可能迫使中国央行加息,或推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商业银行筹资成本和信贷成本,这样会使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上升,实体企业融资贵的局面可能又要重现,这对中国经济复苏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https://p4.itc.cn/images01/20220723/72969d1baec2430f9c8ba547837d8f4a.jpeg
现在中国央行应对欧洲央行加息带来的负面冲击应被纳入到当前稳定经济金融的重要工作之中,目前中国央行还是应当采取“以不变应万变”之策略,即一定要保持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定力,坚守“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思路,不随意跟进欧洲央行加息的举动,依然要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基调,因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仍需要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需要足够的市场流动性支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更是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双向发力。如果随意转向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对当前我国稳住经济大盘带来诸多的不利,一些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当然,在保持货币政策定力的基础上,我们要随时加强对欧洲央行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负面影响的研判,注意市场动态和相关信息,尤其对美联储加息以及欧洲央行加息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保持高度关注,增强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做好相应预案,确保中国央行始终掌握货币政策的主动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