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体下架智能投顾产品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

标签:
财经 |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最近,招行、工行、中信等多家银行纷纷发布通知称,即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停止旗下智能投顾相关业务。相较于去年底银行不再新增智能投顾规模不同,此次不少银行选择将存量的智能投顾组合变为单只基金持有。
https://p8.itc.cn/images01/20220706/12cf9309e8ae4be0a145ed0db3fcc9b5.jpeg
这个信息向社会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那就是银行智能投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从开始迅速布局占领市场到停止业务退出市场,银行智能投顾有可能离广大投资者远去,最近从金融市场上销声匿迹。
广大读者或许心里依然存在疑惑,银行智能投顾业务开始于2016年,时间并不长,此时全面停办业务,意味着这项新型科技金融产品实质上沦落为中途夭折的短命金融投资产品,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感到有点惋惜。
话虽这么说,但银行全面停止智能投顾业务一定有自己的苦衷,不会是无缘无故地停止,背后总有它不得已的因素。那么,此时银行全面停止智能投顾相关业务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706/fc372a55d005483c88b5ee9028f4f9a9.jpeg
最让读者朋友思考的问题恐怕莫过于想知道银行停止智能投顾业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银行为何要停止智能投顾业务?一般情况看,银行要停止一项新型业务,可能是这项业务本身存在一定的制度性漏洞易诱发风险,还有就是这些业务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的严厉约束,难以在市场上展开;更有可能是这项业务本身不具有优势,需要银行持续不断地技术和人力的投入使收益与支出不对等,使得这项业务成了银行的一块鸡肋,银行不得不学会放弃。从最近各银行停止智能投顾业务披露的信息看,上述分析的原因几乎都有存在:
一方面,监管制度尚不明确,证监部门下发的《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六方面更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增加了银行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的难度,使智能投顾业务受到的约束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捆住了银行的经营手脚;尤其是在监管主体和监管业务上受银保监会与证监会的双重监管,而银保监会与证监会在一些监管制度上的协调性还存在诸多不相融之处,让银行开展智能投顾业务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增加了智能投顾业务拓展市场的难度,使市场在短期内也难以打开局面。
另一方面,智能投顾业务成长性慢,业绩增长不明显,需要持续消耗银行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资,银行对智能投顾前景不看好。比如中国银行2016年末上线“摩羯智投”,2017年10月招行公布了“摩羯智投”规模突破80亿元;截至2021年10月底,摩羯智投累计服务客户超20万,累计销售规模超140亿元,对于中国银行业务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加上智能投顾业务不是靠交易佣金赚钱,而更多的是靠提供投顾服务去赚钱,这对银行来说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来维持,这无疑加大了银行智能投顾业务的成本和难度。
再一方面,银行开展智能投顾业务已失去了市场先机,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在市场上也难有完胜的把握。主要是证券基金投顾进入了快车道,市场占据份额大,证监会在去年7月举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基金投顾合计服务资产已逾500亿元,把银行智能投顾远远摔在后面;尤其是基金投顾的辐射力度越来越强大,支付宝“帮你投”、华泰证券“省心投”等签约和服务的客户分别突破300万人和70万人,银行智能投顾与其相比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竞争也必然处于了下风。面对如此尴尬的经营态势,银行智能投顾不得不选择退出以规避经营竞争风险。
同时,读者朋友也想知道,银行停办智能投顾业务对广大投资者到底会否带来负面影响?关于这一点,从当前我国金融产品态势看,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都不会对广大投资者带来投资不便的影响。因为,智能投顾是指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财务状况、预期收益目标以及投资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资产配置建议。简单地说就是用机器人来替人理财,进行资产组合的配置和优化。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706/2f3adfee55454673a7f4f4d682e059f6.jpeg
目前国内参与智能投资的客户不多,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还没有接触过智能投顾,对这项金融产品还比较陌生。所以,银行此时停止智能投顾业务不会对国内广大普通投资者带来冲击,也不会因为银行停止智能投顾业务而带来损失。另外,国内银行开展智能投顾业务仅仅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3家银行,而自2019年以来国内获得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还有另外57家,且未来证券行业还将涌现更多开展基金投顾的机构,这些机构能有效填补3家银行停止基金投顾业务的空档,也能满足国内投资者对基金投顾服务的需求。
另外,从银行停止智能投顾业务看,并非所有金融科技产品都是好东西,都适合国内广大投资者。未来无论银行机构还是证券从业机构在推出高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上,一定要根据中国金融实际以及广大投资者的需求来进行取舍,让推出的每一项科技金融服务产品都能适合国内民众的投资胃口,都能为金融机构带来较快的业绩成长,不断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事业向前发展的新风口。
比如,在智能投顾这块业务上,是我国银行业从美国引进的“舶来品”,美国2008就开始出现了,但中国与美国的金融环境完全不同,美国金融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分散风险或抗风险能力较强;而中国则以个人投资者占比为多,分散风险或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美国有专门的法律条款对智能投顾业务进行规范,而中国没有,这对中国智能投顾业务的发展难以形成有效的法律支撑,不利于智能投顾业务的发展。这些可能都是银行停止智能投顾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