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党员干部当守身如玉

(2019-10-10 09:48:21)

作者朱金良系知名时事评论员

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宝玉是世界上最美好东西。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在乎美玉的外在和价值,千方百计、不择手段贪婪攫取。新疆巴州公安局原局长、副调研员董龙,以玉为媒,广交玉友,肆无忌惮收受甚至索取各式美玉,深陷在不法分子用玉石编织的“围猎圈”里不能自拔,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受到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的处分,并被移送检查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据8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6/c2117e5f2a974626855d7d18b7efb308.jpeg

无独有偶,五年前,中纪委揪出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就是一个比董龙更加“爱玉”、腐败恶行更加恶劣的“老虎”。倪发科如是说玉:“玉石是身份的象征,集文化艺术价值、现实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玉能养人,人能养玉,经常与玉接触能促进玉与人的物质交换。”说起玉石,倪发科顿感精神,眼睛发光,他对玉之酷爱已经达到痴迷程度,平时看电视、看书,玉不离手,短短几年,倪发科收受的玉石藏品之丰富可开办玉石展,玉石总价值,占其受贿总金额近八成。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6/6b7c507ca27e4a39a66cbd2a2f1046db.jpeg

古语云: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人们常常用美玉比拟人之高尚的品德。自古以来,人们对玉充满了敬意,如“守身如玉”、“怀瑾握瑜”、“冰清玉洁”等等,所谓以玉喻人,托玉言志,旨意是爱玉之人应是有德之人。春秋时宋国有位贤臣名叫子罕,多年为官,不贪不占,廉洁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一日,有乡民送来一件璞玉表达对子罕的敬慕之情,并说璞玉外貌不扬,却是价值千金之宝。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宝石当作宝物。如果你把宝石给我,岂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吗?你还是把它拿回去,这样你我都能保留自己的宝物了。” 把“不贪”当作宝物的官员,已是怀瑾握瑜,精神上达到了玉石的“五德”境界。不收他人所送之玉,既是对对方的保护,也是对初心本性的坚守,更是对自己的宝物的爱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6/6db0c6286f014139aa344240bae4d376.jpeg

但是,像董龙、倪发科这样“叶公好龙”式的党员干部,只知其玉石之美好,却全无玉石之品格,爱玉藏玉却丢失玉石本身的高洁,显然违背了“玉”的精神内涵。不坚守玉的精神的人爱玉,不但不是高雅之事,反而会成为贻害无穷的获利手段,给人民带来重大损失。倪发科案发后坦白:“过去几十年是为别人活的,现在到了该为自己活一把的时候了”。董龙、倪发科之流借玉敛财,其实是既不懂得玉也不珍惜玉,更不能修身养性守身如玉,甚至还干起借玉生财侵吞起人民血汗罪恶勾当,这样因玉石走向贪腐堕落的人,于美玉而言是最大的亵渎,只能是暴殄天物,玷污了玉石高贵的本质,最终上演了一场玉石俱焚的悲剧。

爱玉本是一种“雅好”,爱玉,首先要懂玉,其次要守玉。为人当如玉石,永远葆有玉石“仁、义、智、勇、洁”五德,怀瑾握瑜,谨记“礼义廉耻”,保持高洁的个人品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身如玉。如果丢失了洁身自好的操守,其“雅好”就算再高雅,也注定要沦落为“雅贿”,让贪婪之心日益膨胀,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严重触犯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不可避免发生类似董龙、倪发科“爱玉贿玉毁自身”的类似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