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去年底,债市让两颗“萝卜章”事件画上了一个无言句号,且至今令人难以释怀,也搅得舆论媒体沸沸扬扬:那就是国海证券萝卜章引发万亿黑天鹅风险;侨兴债广发银行“萝卜章”保函事件让侨兴债偿付陷入僵持状态。
银行机构一枚小小的公章竟然会掀起如此广泛的联动效应,能吹起金融市场的阵阵涟漪,的确不能小看公章的神奇威力。因为它不仅是银行机构管理者权力的身份象征,更是对外提供资金运作或履行相应经济责任的有效凭信。可见,一枚小小的公章对一家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观侨兴债违约事件,不难发现,银行机构各项内控制度不可谓不多、内控机制不可谓不健全;且通常银行机构公章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按道理是不会出现“萝卜章”事件的;但看似不可能的事件却偏偏发生了,那怎么解释侨兴债中“萝卜章”事件?明眼人一看便知,十有八九只是一场“乌龙剧”,是一种为逃避责任的集体作弊托辞而已;因为既有在该行签署保险的工作场地和营业时间为证,更有事后双方两次协调沟通和声明为佐,何来“萝卜章”之有?退一万步,即便是某位员工作弊私刻银行印章,而在银行营业场所或柜台发生或办理的业务,银行也应负有管理漏洞的责任,而不能怪客户没有辨别能力。由此,无论上述哪种理由,当事银行都没有任何理由说公章是假的,而拒绝赔付责任。
更让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萝卜章”事件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一些银行机构如法炮制,屡试不爽,就如同近年其他部门一发生问题就把责任往“临时工”身上推一样滑稽可笑。那么银行上演“萝卜章”事件底气何来?据分析原因有四:其一,银行机构依然处于经营强势地位,社会诚信意识依然不强,在发生经济责任纠纷时总认为企业或民众无法与之抗衡,因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即便打上官司,银行也不怕,总觉得企业或个人消耗不起时间;且现在的司法环境不佳,企业或公众处于弱势地位,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二,银行内控机制看似严密无懈可击,实则不然;因为不少银行机构在公章管理上往往由机构高管一把手说了算,主观人为及随意性较大;尤其上级行往往把监管重点放在制度制订上,在制度落实上抓得不够,且把过多精力放在抓存贷款、中间业务等经营业绩考核上,对公章管理或检查有点忽略或偏松,总以为基层机构有专人负责保管就不会出纰漏,这样为一些机构公章滥用现象提供了便利,也使近年“萝卜章”事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其三,基层银行机构忽视了“公章”本身及其背后牵涉的重大金融风险问题,总认为出了问题,对外声明是假公章或推诿给员工个人所为,就会平息事态、万事大吉,殊不知这其实会产生系列联动社会效益,有时甚至会引发金融市场的一场“大海啸”。国海证券引发债市万亿黑天鹅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证。其四,“萝卜章”事件发生之后,银行上级机构查处督导不力,甚至抱有“家丑不可外扬”心态遮遮掩掩,更或问题暴露之后总是打马虎眼,处理之鞭高高扬起轻轻放下,缺乏震慑力,让后续制造“萝卜章”事件者们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与信用的高风险企业,千万不可忽视公章管理环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漏洞。因为其联系面广且多有资金业务往来,机构众多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普遍实行统一法人体制,商业银行行政印章使用频率和所蕴含的风险较之一般单位要大得多;如果制度不完善或疏于管理,则会对银行管理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很显然,印章管理看上去是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问题,但往往可以引发机构的信用风险,甚至演变成牵涉众多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且不可等闲视之。
对此,银行监管当局及银行上级管理机构有必要以侨兴债及近年暴发的“萝卜章”事件为借鉴,在全行业围绕银行公章问题开展一次整风肃纪运动,以事实教育引导和督促基层银行机构加强公章管理,并将公章管理纳入内控重中之重,将有关公章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彻底告别“制度挂在墙头、停在文件里、无法落实到现实操作中”的形式主义管理流弊。同时,加大公章违规追责力度,提高公章管理法律约束力,凡涉及公章滥用、故意作弊、私刻公章等行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信用风险的,一律开除公职并移交司法机构追究刑事责任, 以儆效尤,从根本铲除“萝卜章”事件孽生的金融土壤,彻底消除金融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