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年的“双十一”节,让电子商家赚了钵满盆满。对此,社会各界一片哗然,褒奖之声不绝于耳,有说是电子商务创新的奇迹,有说是中国民众巨大消费力超乎想象等等。笔者没有贬低网购巨大社会作用之意,但认为因电子商务价格低廉引发的疯狂网购正好折射出深层社会问题。
从庞大网购民众可以看出,加入网购大军多为中低收入阶层,这个消费阶层占居了国内消费群体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消费的绝对主力,消费需求旺盛;但同时反映出,这个阶层由于受收入水平、教育医疗、住房及其他社会保障的影响,消费能力受到了制约,释放的消费能量极为有限;形成了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不匹配的尴尬局面,促使这个阶层把消费目标集中到了网购上,以追求低廉商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另从疯狂网购可以看出,国内中低收入阶层仍蕴藏着巨大消费潜能,若提高这个阶层收入水平,将会化为扩大内需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对此,真正推动国内民众消费能力提高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可持续增长,当务之急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推进速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逐步改变目前“金字塔”式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社会中产阶级比例,推进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则不仅会推动电子商务巨大发展,而且也会迎来传统零售商业经营“春天”的到来。
从海量网购商品可以看出,多为中低档日用小商品,这部分商品通常不为高收入阶层所乐意购买;而中低档商品则恰是中低收入阶层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由此电子商务的出现正好为中低收入阶层满足消费需求开凿了一条绿色的“快捷通道”。同时,疯狂网购也折射出社会“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在财富拥有上的巨大反差,高档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仍是高端收入阶层的“独享“,中低档日用消费品则成了中低收入阶层的“专业”,这对电子商务和传统商业发展设置了屏障,不利于零售商业的健康发展。对此,要实现网购正常、快速发展,而不是短暂井喷,应加快并完善税收体制改革力度,调整好国民二次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社会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加快社会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提高民众现实消费能力,实现网购从日用小商品到高档奢侈品、高档耐用工业品过度,为网购锲入民众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推动传统商业经营发展提供契机。
从民众涌入网购潮流可以看出传统商业经营模式的不足以及民众难以承受的消费负担之重。传统的商业经营场所存在两大经营缺陷:一是商品种类、服务方式、服务效率存在与民众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存在“错位”,这种先天不足,把民众消费推向了能满足需求多样性的网购平台上。二是传统商业经营除了支付必不可少的经营场所租金、服务人员工资等经营成本之外,高昂的商品流通费用、巨额的税费也推高了传统商业经营成本,而商家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高昂经营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从而使大多数中低收入消费者面对节节攀升的商品零售价格望而却步,迫于无奈走向网购之门。对此,当前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到了该打破和改革的时候了:首先,改变思维定位,以满足消费者商品个性化需求为基础,推行辖区消费者差异化服务策略;提高服务科技信息含量,推行电话订货、送货上门等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竞争能力。其次,加大物流改革力度,减少物流环节;降低商品流通环节的税费负担,降低商品零售价格,让利给消费者,推动传统商业经营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