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古驰、蒂芙尼等国际品牌陆续发难退出国际反假联盟(IACC),阿里巴巴集团被暂停IACC成员资格,距IACC同意阿里巴巴加入该组织还不到一个月。
此消息一面世,即引发全社会关注和广泛议论,这让阿里很没面子,也很是受伤。但阿里并没有因为被暂停IACC成员而气馁,甚至妄自菲薄,而是当即发表声明指出:参不参加IACC,都不会改变阿里巴巴打击假货、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和决心,更不会动摇这一全球最大零售体以最先进技术推动行业进步的信念。并表明了自己对假货采取“零容忍”态度及拒绝电商加入这个国际反假组织,不是阿里巴巴的遗憾,而是行业缺憾;并藉此希望IACC以更加开放合作的态度去拥抱新趋势和新技术,真正站在行业进步和整体会员企业获益的角度看问题;不希望任何组织被内部政治斗争左右,更不能被个别企业自身利益所绑架。
诚哉,斯言!阿里打假不只是念念不忘说在嘴上,而上更加致力于打假行动。作为全球头号电商企业,打假已深深融入了阿里道德血液;阿里深刻明白,不自觉维护自身企业品牌和数亿用户权益,她就会失去衣食父母,失去生存根本。相信这一商业竞争法则,阿里是不需要任何人提醒的,应会成自觉行动。
近年来,阿里就一直这样践行企业打假精神,履行社会打假责任。
表现一,营造了打假新机制,意欲从根本上杜绝假货泛滥。正如阿里首席治理官郑俊芳所言:从2002年开始,就开启知识产权保护,打假已经实现了“线上追踪”、“线下定位”、“权利人共建”、“24小时全年无休”等四维打假模式,结束了数千年来“人盯人”打假模式;广泛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用户在电子商务行为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开展分析、提炼、归纳、建模,对有关涉假行为直接处理,成功拦截了1.2亿余件涉假商品信息在淘宝网发布;还把这些涉假信息提供给执法机关,并协助其开展线下打击。
如通过联手警方在迪拜查获假LV、假CK等6万余件;在国内联手警方在莆田围剿假鞋窝点,查抄价值千万元假耐克、假阿迪等等。现在阿里一年打掉的假货,比线下各种打假活动三十年打掉的总和还多,不可谓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明显。
表现二,组建阿里专门打假团队,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警方合作,深挖假货团伙,扩大打假成果。仅2015年,阿里就在全国范围内分析挖掘出活跃可疑售假团伙3518个,并绘制了这些团伙的线下分布地图。当年9月,线下地图初露锋芒,通过与浙江警方“双打办”合作,开展为期3个月“云剑行动”,抓捕犯罪嫌疑人300名,涉案总价值达8.16亿元。
根据阿里提供的线索,2015年9月广州警方对分散在广州不同区域的4个团伙统一展开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人,捣毁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窝点6处,查获假冒皮革生产线2条和大量皮料,以及各类假冒LV成品、半成品6000余件等,“价值”近亿元。因而,阿里精心绘制的打假地图,将成为警方精准打击线下犯罪团伙的重要依据.
显然,尽管目前假货仍在困扰着阿里,也是阿里作为全球最大电商的软肋,但这并不可怕;只要能自身意识到这个问题,继续坚持并加大打假力度,假货终归有彻底根除之日。而目前阿里也正是这么努力做了,而且还深刻意识到打假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生死战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所言:“假货就像病菌存在周围的空气里,跟假货的斗争,就是跟人性的阴暗面做斗争,这是一场永久性的战争。”相信阿里会把打假视同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持续深入地开展打假活动;也相信IACC正式恢复阿里成员资格不会为期太远。
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阿里打假:应对造假全球化,要做到加速形成国际打假合作,阿里缺乏足够交流平台,因为企业与各国政府打假在关系上不对等,需中国政府积极作为,建议中国政府借鉴国际合作反腐机制,建立国际合作打假机制或平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打假提供必要线索,有效进行与国际合作开展后续打假。同时,当中国企业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应积极出面斡旋,消除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一切障碍和后顾之忧,有利更多中国企业顺利“出海”。
(更多内容请关注莫开伟微信公众号:kaiweicaijing;微 信
号:M19630205;新浪微博:M莫开伟;百 度百家:莫开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