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如是林君
如是林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42
  • 关注人气:1,3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能不能做我的妈妈?

(2016-11-02 07:50:19)
分类: 境由心生

“你能不能做我的妈妈?”这是我昨天听到的一句话,此刻说这句话的是一位女孩子,初中生,她依恋地把头靠在我肩膀上,乖乖地看着我,我心里一阵荡漾,伸出手臂搂住她。

“可以啊!不过我要是做了你的妈妈,肯定会严格管教你,你愿意吗?”我开玩笑地说。

“当然愿意了!”女孩子的头点个不停。


我知道她的妈妈是一个特别好的妈妈,只是事无巨细都呵护和关心,逐渐长大的女儿有点受不了。


因为父母对孩子过于担心,就会时刻不停地看管着女儿,一举一动,细枝末节都要过问,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成长,于是就开始了“反抗”,可是因为从小被教育,要感恩父母,要体谅父母,要无条件爱父母,所以孩子也不太敢明确反抗,只好“消极怠工”,妈妈说的话,爸爸说的话,全当耳旁风。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现象,女儿拉开了和父母的距离,父母着急不已,担心不已,又不知从入手。打不得,骂不得,好好说又不听,成绩不断滑落,又更着急。


女孩子的妈妈很慈祥,很善良,是一个特别好的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妈妈也不例外,当我们看不见真相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紧张和不安之中,妈妈的短板就在女儿身上。


你能不能做我的妈妈?——女儿在忍受什么,她不愿忍受什么?妈妈可能并不知道,也从未想过。


在绝大部分家长的眼里,孩子有吃有喝,有人管着,爱着,有学上,哪里来的那么多心思?的确,现在的孩子想得多,他们和过去的我们那代人完全不一样了,可是很多人到中年的家长,依旧用老一套来管教孩子。


我们那时候成长的过程里,物质是清贫的,但心灵是满足的。放学之后,有兄弟姐妹可以跳绳,扔沙包,有同学可以玩各种游戏,没有那么多升学考试的压力,没有电子游戏的影响,甚至没有电视,也看不到几部电影。我们生活得很简单,单纯,所以我们比较没有“杂念”,也容易满足和快乐。


虽然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信仰,但良好的家教,家风,父母的耳提面命,让我们也有所顾忌。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们,大多数都生活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父母本身的心,就无法安静下来,整天为了孩子升学,工作,将来的房子而发愁,放眼望去,房价一天一个样,钱包越来越瘪,竞争越来越激烈,本科生都很难找工作,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生儿育女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已经完全不会再有过去“越穷越光荣”,“大锅饭”,“劳动人民最光荣”的思想意识了,每个人都恨不得做百万富翁,或者抱有钱人的大腿,和土豪做朋友是最荣幸的事。道德沦丧,丧失信仰,拜金论,恶性竞争,层出不穷。


那么,我们还能用过去我们成长的教育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吗?显然不可能。


这些零零后,已经是“人小鬼大”了,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似乎没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懂的。


所以,这些孩子的心智越来越“成熟”,但这种“成熟”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只是被催熟。他们吸取了本不该这个年龄的知识信息,却无法发展出这个年龄应该有的责任心和感恩心。


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到底该从何而体现?


我认为,一是自律律他,二是尊重;三是信任。


自律律他,是要求家长自己要能约束自己,你不让孩子玩手机,你自己首先不要玩儿;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你自己首先别看;你不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游戏,你自己首先不要玩儿,家长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家庭氛围。


尊重,指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接纳,孩子虽然经由父母而出生,却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而是有独立意识的生命,他会慢慢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各种情绪,如果不懂得尊重孩子,一定会引发孩子的不满。


信任,是很多家长甚至是绝大多数家长无法


有的家长简单粗暴,你的孩子自然懦弱胆小无责任心;

有的家长三观不正,你的孩子自然也不会三观正;

有的家长整天不在家,应酬不断,你的孩子自然和你有隔阂;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必有果。

当我们发现一切呈现出来的时候,那已经是一个结果了,面对已有的结果,你无论怎么生气发火焦虑,都不能改变丝毫,唯一能改变的是,这个结果今后的发展。


如果我们清晰地知道,每个结果其实是另一个结果的因,你面对结果做的所有文章,都会产生另外一个结果,那么就进入了觉知状态,而非无明。太多的家长用自己惯用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的孩子,对付自己不想要的结果,他们往往气急败坏,冲孩子撒气,或者直截了当地要求我:请你帮忙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好孩子。遇到这样的请求,我只能呵呵了。


一切都有其根源,追根溯源才可以固本清源,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里,我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孩子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