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什么精神求道?
(2014-09-26 17:43:20)
标签:
佛学 |
分类: 境由心生 |
今天我接到两个咨询电话,分别是问大学堂课程的。无独有偶,都在外地,她们的问题很简单:我很想参加大学堂的课程,我也很感兴趣,请问大学堂什么时候能把课程开到我的城市?我解释说大学堂目前还没有计划在她们所在城市开课,如果很感兴趣,很需要学习,可以买票直接过来上课。火车四个小时也就到了。
但是两个人都拒绝了,她们的反应如出一辙,都是说:北京太远了。我还是等课程到自己城市或者在周边城市再说吧!但是我知道,她们目前都需要帮助,都面临着一些自己家庭的问题。
电话挂断之后,我深深感慨了一番。我和身边的同事说:如果唐三藏也是这样的想法,那无论如何都无法求得真经。
你用怎样的精神求法,就预示着你可以获得怎样的法。
不说释迦摩尼佛祖是如何苦苦追求证悟,抛弃了温暖无比的皇家排场,成了一名托钵行乞的僧人;不说唐玄奘如何万里迢迢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印度取经;不说二祖惠可如何立于雪中断臂求法;与他们相比我们实在是太差了,单单说我们现在为了求得正法,为了学习到真实的东西,早已把辛苦和付出抛在脑后,又想特别舒服的学习,又想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巴不得上课中老师拿着一根五彩神奇棒,最好一点就改变了一切。自己是断断不肯放下什么的。
你让他断,舍,离,他会说我做不到;你让他看到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当下的模式,他会说我不得不这样说,这样做。好像如果不按照他原有的想法行事,他就无法生存于世上。
你让他到另外一个城市学习,他说太远了,等以后有机会顺便吧。
总之,他会希望一切都安排在他身边,不至于让他费事,就可以得到。那样的法,那样的学习,他是愿意学上一学的。
我常常反省自己——我拿怎样的精神求道?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闻得大道,即使晚上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这是怎样的一份求道精神?
道不太可能从天而降,好像馅饼一样恰巧砸在自己头上。道要靠自己去求,去学,去悟。
在求道的过程中,会耗费人很多的精力和困苦,然而,正是这些耗费的精力和困苦,方能检验出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想求道。
如果因为路远,因为怕苦怕累,因为没时间,而选择不去,那么只能说明两件事:一是你的内心根本就不想学,我们都有那种特别想做某件事的冲动,那种感觉是如果不做,我就天天想一分钟都停不下来,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可有可无的感受,那就是头脑里想想罢了;二是你想学的东西,或者你想去见的人,你并不是特别的相信。如果你认定了这就是你想要学的东西,你认定了这就是你想要见的老师,你还会犹豫吗?我们都有崇拜某人的经历,如果是一位让我们特别信服或崇拜的人,听闻他也许会出现在哪里,我们都希望能够见到他,追随他,听到他的讲经布道。
反过来说,假如佛陀在世说法,你知道了之后难道还要请佛陀来你的城市你才会去见不成吗?难道还会说你可不可以给我打个折才愿意听闻吗?
其实我们面对的一切机缘,都是未知的,也许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要求的是什么法,我们总会在不得不寻找外界支持的时候,才会放下所有的条件来求助。这有点像我们生病之后,医生会建议我们不要怎样,应该怎样,但假如我们病得不严重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不听从的,只有等我们病入膏肓,才知道医生对我们的劝告是真实有效的,但 那时往往悔之晚矣。
求道也是一样,怀着一颗精进的心,排除万难去学习,不放弃任何希望也要去寻求大道。这样的发心,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看一个人是否愿意改变当下,就看他对待求道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决定了一切。所谓至诚求法,一心不乱,必有成就。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去老和尚那里求道,老和尚说你可以放下,他说我放不下,老和尚于是帮他倒茶,倒茶的时候他捧着茶杯,老和尚一直倒茶不停,直到水漫了出来,他被开水烫得受不了,自然就把茶杯放在了桌子上,心里还有点责怪师父,谁知道师父哈哈一笑,对他说:你不是放下了吗?原来你不是放不下,而是没有到放下的时候。
这真是太精辟了,人生需要拿得起,你若拿不起证明你还没有到拿得起的时候,你还没有那么大的愿力;人生也需要放得下,你若放不下,说明你还没有那么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