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父母讀本(6)
(2014-06-23 22:32:17)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读经教育 |
(接上期)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父母愛我,我孝順他們有什麼困難的呢,假如父母厭惡我,對我不公平,我還能孝順他們,才是我的賢良之處。
父母親有了過錯,我會和他們好好說,讓他們更改,我說話的聲音要柔和,臉色要平緩,切不能聲嘶力竭。假如我說的話父母聽不進去,我就更加柔和的和他們溝通,甚至是哭著跟在他們身後,即使他們打我,我也沒有絲毫怨恨之氣。
這段話幾乎展現了孔子最核心的孝的觀點。《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臉色上。若遇到事情,讓年幼的來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難道这就是孝了吗?
“這裡所說到色难之意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這段話真正能做到的,大概沒有幾個人。因為我們長久以來習慣于一切都用來交換,即使是親人之間的愛,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為何要對你好?推廣開來,我們對孩子以及對待身邊的朋友也都是這樣。
孩子的表現假如能夠讓我滿意,我自然會對他和顏悅色,孩子假如功課做得不好,成績考得太差,我就不可能有好臉色給他,不然他怎能改正缺點呢?
殊不知這樣帶來到後果是,孩子不覺得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如此對待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這就是被誤解的愛。
其實親人之間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愛,不控制,不評判。好像太陽之與大地,好像雨水之與花草,不會揀擇,不會落入任何一邊,我們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原本也應如此。
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的喜怒哀樂,全憑身邊人做主。既然我們對於最愛的孩子都會這樣,那麼對於自己都父母就更加難以做到不皺眉,不擺臉色,不心存怨氣了。經常會收到咨詢者的來信是這樣說的:我爸爸媽媽從小就喜歡哥哥,不喜歡我,他們從小就對哥哥好,對我不公平,我憑什麼還要孝敬他們呢?我想對他們好,但是我心裏真的很不舒服啊。
倘若從邏輯推論上來說,似乎上說得通的,但是從親情上來說,卻又是說不通的。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真愛是無條件的。
我們永遠不可以用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作為標準來對待別人,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禪師,有人問他對待別人為何總是和顏悅色,即使是別人侮辱他,他也不氣不惱?他笑著說:我對別人的態度,是我自己的事情,和別人有什麼相干呢?如果我的一切都需要因為別人而做主,那我豈不成了別人都奴隸了嗎?
喜歡別人是自己的事,和他人無關。換言之,孝順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也是自己分內的事,和父母的所作所為無關。如果我們因為父母哪個地方做得不對,引起對父母的情緒,在父母面前又吵又鬧,那就等於宣告天下,我是一個完全沒有自己內在力量,完全按照別人對待自己而判斷好壞的人。
換個角度來說,做父母的當然會盡量不讓孩子受委屈,假如真的是自己說了過分的話,做了傷害孩子的事,讓孩子受到了委屈,有了不滿的情緒,我們該怎麼做?這時候我們要耐心的和孩子溝通,說明自己的原意和發心。假如真的是我們做錯了,就要認真道歉,讓孩子平復心情,不要為了面子死不認錯,否則孩子的心裏會有心結,那負面的心結積聚到最後爆發出來,首當其衝深受其害的,還是我們做父母的。
教育孩子更加不能用暴力,假如孩子抓到了我們的錯,又喊又叫的和我們吵鬧,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做父母的要反省兩件事:第一,孩子犯錯的時候,你的態度是怎樣的?第二,你的父母犯錯時,你有沒有唧唧歪歪怨氣不斷?反省過後,你自然知道該怎麼做了。
(未完待續)
前一篇:鲜活的生命
后一篇:《弟子规》的父母读本(7)